中新網4月10日電 據《華東新聞》報道,如今,“先買房后還債”的按揭理念逐漸在中國深入人心,中國老人又面臨一種新的說法:有些美國老人退休后每月拿著銀行的錢享受生活,臨終前說,我終于把房子所值的錢全部花出去了——這就是近期國內熱議的“倒按揭”型“以房養老”模式。
“倒按揭”是什么?
談興正濃的4位老人顯然對記者所說的“以房養老”感到陌生,表示難以理解。而在附近的國定路600弄小區,61歲的韓許名、76歲的陳樂節都對記者表示,“養老金足夠了,生活也挺寬裕”,不會考慮“把房子抵押出去”。
“倒按揭”,即“住房反向抵押貸款”,放貸對象是有住房的老年人,老人以自有住房作抵押,銀行定期向其放貸,到期(老人去世后)以出售住房的收入還貸。其特點是分期放貸,一次償還。由于這種方式與傳統的按揭貸款相反,故被稱為“倒按揭”。
其實,老人出租自有住房來“以房養老”,目前在中國已很常見。他們或者自己住小屋將大屋出租,用租金補貼家用;或者將住房整體出租,自己搬進養老院,用租金來支付養老院費用。
“倒按揭”的不同之處在于,協議履行期間,老人每月獲得一筆養老費,同時保留住房的完整使用權,而老人去世后住房產權歸銀行所有。這是比較典型的美國模式。另有一種新加坡模式,老人去世后,住房的“剩余價值”(即住房房價減去老人獲得的養老金總額)仍歸老人的繼承人所有。
我們需要“以房養老”嗎?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建設部科學技術司司長賴明建議推行這種“60歲前人養房,60歲后房養人”的“以房養老”模式。在中國老齡化形勢嚴峻的背景下,這一話題立刻引起廣泛關注。
全國老齡委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李本公透露,中國已是老齡化最快的國家之一。截至2004年,中國60歲以上人口已占總人口的10.96%,65歲以上人口比例也達到了7%,超過國際通行的老齡化社會評判標準,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且處于繼續加速的階段。這意味著,未來必須由比例逐步變小的勞動適齡人口來撫養越來越多的老年人。
與此同時,中國1997年才確立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社會保障制度,老職工沒有養老金儲蓄。為了確保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近5年來,中央財政基本養老保險的轉移支付補貼金額高達2093億元。
中國指數研究院華東分院副院長陳晟認為,“倒按揭”有積極意義,可減輕政府、社會和家庭的負擔,讓老人保持生活的“體面”和“尊嚴”。上海市老齡科研中心一位專家也表示,“倒按揭”作為一種補充養老方式,應該實施。
媒體報道中提到,上海等地已擬進行“以房養老”的試點工作,不少報道更是介紹了南京湯山溫泉留園老年公寓率先“吃螃蟹”創立的“以房養老南京模式”。似乎“倒按揭”在中國很快就將形成如火如荼的勢頭。
但是,記者聯系了有關報道所涉及到的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公積金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此事只是“剛剛起步,沒有多少細節可以透露”。而據南京當地媒體日前調查,被廣泛介紹的“南京模式”,從去年5月以來,其實一直是“只見雷聲,不見雨點”。
記者除了在居民小區進行隨機采訪外,也走訪了上海多家二手房和租房中介。力江房地產商城路店店長季殿銀說:“不是很理解(倒按揭),好像沒有人來咨詢過吧。”作為房產中介況且如此,即使從基本概念看,“倒按揭”型“以房養老”的推廣之路還很漫長。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