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四月十四日電 著名經濟學家、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國情中心教授胡鞍鋼十四日在此間指出,兩岸經貿關系正面對又一次加速發展的契機。臺灣當局應本著對臺灣未來負責、對臺灣人民負責的態度,全面開放兩岸經貿往來,讓臺灣盡快融入海峽兩岸經濟一體化進程,實現持續增長和繁榮。
兩岸經貿論壇十四日下午進行“在全球化浪潮下,兩岸經貿交流對雙方經濟發展的影響”的議題研討。胡鞍鋼在論壇上發表論文時作上述表示。
胡鞍鋼指出,在東亞各國、各地區與大陸的經貿往來中,臺灣具有無可比擬的先天優勢。伴隨大陸經濟崛起,兩岸經貿關系如同水漲船高:大陸經濟崛起的潮水規模越來越大、上漲的速度越來越快,則臺灣的經濟收益越來越多,與大陸經貿相關的就業規模越來越大,臺灣融入大陸產業加工體系的程度越來越深,影響也越來越廣泛。他說,兩岸比較優勢各異,經濟的互補性遠大于競爭性,互補互利的大格局已初步形成。
胡鞍鋼指出,近年來,臺灣島內少數人打著減少臺灣對大陸的經濟依賴、保障臺灣經濟安全的幌子,對兩岸經貿往來設置重重障礙,不僅限制臺商赴大陸投資的領域和規模,禁止和限制從大陸進口產品,還通過各種直接、間接手段阻礙兩岸人員交流。受此傷害最大的恰恰是臺商和臺灣的產業。對臺商來說,臺灣當局的限制和阻礙直接增加了交易成本,迫使他們在狹小局限的臺灣市場和前景廣闊的大陸市場之間選擇,最終加大、加快對大陸的進一步投資和產業轉移。所謂臺灣“產業空洞化”的根本原因也在于此。
胡鞍鋼說,由于臺灣主政者的阻撓和短視,臺灣已經在東亞經濟一體化的大潮中落伍,處在被邊緣化的危機中。臺灣經濟發展面臨十字路口:是繼續與大陸經濟一體化,還是閉關自守?是全面開放、全面融合,還是千方百計地限制和人為阻礙?是參與者和分享者,還是排斥者和邊緣化者?這對臺灣經濟,特別是臺灣企業和普通民眾來說,是生死攸關的選擇。
他指出,長遠來看,兩岸互利雙贏,臺灣的收益大大超過大陸;兩岸兩敗俱傷,臺灣的損失同樣大大超過大陸。臺灣當局必須審時度勢,不要因為少數人的私利而讓臺灣同胞承擔巨大的政治成本和經濟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