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26日電 當前,反商業賄賂成為反腐敗工作重點。最新一期的《瞭望》周刊刊文指出,披著脈脈人情的“紅包”禮金,在某種情況下卻成了商業賄賂的載體,成為腐敗分子斂財的“幫手”。因此,在治理商業賄賂中,有必要規范國家工作人員在私人交往中的收禮行為,把治理“紅包禮金”作為反商業賄賂的重要任務,樹立清廉之風。
紅包作為中國傳統的社交禮儀,是親友間禮尚往來的一種形式。內中少有功利計較,多的是情誼的體現。但在一些掌握權利的部門和個人行為中,“紅包”的內涵卻變了味。
南京市原紀委書記王浩良認為,官員收受紅包禮金、有價證券,嚴重腐蝕毒害了心靈,敗壞了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一些官員就是從逢年過節收受紅包禮金開始,膽子逐漸變得越來越大,開始權錢交易,索賄受賄,最終走上腐化墮落和違法犯罪道路的。
河南省交通廳原廳長石發亮貪污三千多萬元。他在悔過書中對不法分子腐蝕干部的手段概括為十二個“一下”:逢年過節看望一下,住院治病慰問一下,家人生日祝賀一下,出國考察支持一下,家有喪事憑吊一下,喬遷新居意思一下,孩子結婚(升學)表示一下,已提拔者感謝一下,想提拔者爭取一下,關系好的加深一下,關系一般的親近一下,暫無求者鋪墊一下。
被稱為“紅包書記”的原廣西昭平縣縣委書記李某,就是從收受紅包開始走向貪污腐敗之路的。1995年李某任廣西昭平縣縣委書記,有個個體老板到他家中拜訪,送給他一個裝著5000元現金的“紅包”。從此,李某患上“紅包癮”,不見紅包,坐臥不寧。2001年8月,李某調任蒼梧縣縣委書記,即主動暗示一個想保住局長位子的人向他進貢。果然,此人紅包馬上就到。此例一出,蒼梧縣上下廣知其“愛好”。一些懷有不同目的的人,樂此不疲地給李某送上紅包以聯絡感情。李某也投桃報李,在招攬建設工程、提拔任用等方面,大開綠燈。
一些紀檢官員認為,紅包雖小,危害多多。收送紅包敗壞了社會風氣,腐化領導班子和干部群體。從近年查處的官員違紀違法行為發生的軌跡來看,很多腐敗分子違紀行為都是從收受紅包禮金開始的,其深層次問題也是從收送紅包禮金這一線索深挖細查出來的。可以說,收送紅包,就是腐敗行為的開始。
官場中的“紅包”現象損害了黨的形象,破壞了干群關系,使干部的公眾號召力、感召力大大下降。原廣西北流市委書記李水明在其懺悔錄中對紅包破壞干群關系作了較為實在的表述:“春節中秋,有的領導門前門庭若市,魚貫而入,魚貫而去,來去匆匆者,手上只有一個小皮包,干什么?群眾曰:‘送紅包也。’群眾心中如何感想,不言而喻。走于街頭,群眾唾之;‘腐敗分子’罵于眾,則損于黨,損于政府。”
收送紅包使大量國有資產消于無形,破壞了地方的財務秩序。紅包資金,絕大部分是企事業單位或集體資財,自掏腰包者只占百分之一二。為了達到利益交換和在上級面前求得好印象的目的,一些企事業單位甚至對年終紅包的派發進行集體研究,對什么級別的領導送多少金額的紅包都進行了仔細推敲。同時對資金的來源進行了安排,要么是從單位的小金庫中開支,要么就是虛列支出,在財務賬中報銷。(吳曉梅 胡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