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觀點
三大原因造成投機者“批發”
在談及北京樓市去年下半年至今投資客、炒房客越來越多的原因,專家和業內人士分析有三點原因:
首先是目前國內投資渠道少,金融產品有限,銀行存款利息越來越低,很多投資者的錢不知道往哪兒擱,再加上股市變化莫測,一些上市公司不講誠信,很多人都只能把錢往樓市“砸”。
第二,目前北京、上海、浙江、山西等一批富人往往是靠煤、手工業等比較低端的渠道發財致富,財富積累速度比較快,而本身素質較低,不具備投資其他“有技術含量”的行業,而相對而言,買房幾乎是一件不會賠的事情,一般來講,土地越稀缺,房子會越來越值錢。 第三,目前國內相關法律法規對炒房與投資房產沒有相關的界定,雖然有關部門和銀行、銀監會等機構都在喊停“炒房”,但是因為沒有對“炒房”的相關界定規定,本身投資和炒房就是不太容易分清的事情。再加上目前中國還沒有對住房消費和住房投資分開征稅,因此,隨著房價的上漲,越來越多的人把買房當作投資的一個渠道。
也正是如此,專家和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出,從昨天起央行再次加息可以看出,中國政府還在平抑房價。而平抑房價應該從多方面出手,提高住房投資稅收已經提上日程。同中國臺灣地區的房地產市場相比,現在上海、北京房地產投資環境顯得很寬松。買房除了繳納有限的契稅、印花稅、登記費、地圖費外,幾乎不要繳什么其他稅費。就連主管部門規定的房屋中介費,北京都比臺灣地區低2%至3%,當然更談不上20%至40%的土地增值稅、財產交易所得稅和臺灣地區每年必須繳納的1.5%的地價稅及房屋稅等等。這些稅賦在世界上許多城市中是十分常見的,就像汽車擁有者必須繳納養路費那樣。
此外,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學院教授趙錫鈞還認為,按照我們目前的機制來看,風險的分擔機制是不成熟的。炒房炒好了,掙的利潤是歸炒房者自己所有,但是炒不好,一旦還不了款,風險是由國家或存款人來承擔,這種風險綜合利益的分擔機制是不公正的,必須完善,才能杜絕炒房,讓房價走向理性,更多的普通購房人才能買得起并買得到房子。(余美英)
[上一頁]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