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虛擬、姓名慣用昵稱、地址僅是一組IP數字、真實身份變得模糊……互連網相對寬松的環境、彼此身份具有神秘感,令很多網蟲感覺輕松隨意、網上沖浪時游刃有余。在一些人看來,網絡好似“自由世界”,可以盡情宣泄釋放,無需考慮現實中的“條條框框”。
不可否認,網絡的低門檻、寬松氛圍確實成為其普及發展的催化劑,人們也因此獲得了許多便利與實惠。然而,凡事都具有兩面性,過于無拘無束、隨心所欲,卻可能走向另一極端。比如,有的人在平日里遵章守紀,謙恭懂禮,可在網絡上,卻漸漸自覺不自覺地減少了自我約束意識與克制力。在“沒人管、咱匿名、愛誰誰”心態下,個別人甚至儼然變成“另外一個人”——在網上動不動就對“看不順眼”的人或事破口大罵、發泄攻擊;自重與道德意識下降,異性間隨意打情罵俏或不斷挑逗騷擾;打著“自由”旗號,出現各類奇談怪論,大有顛覆現有道德觀與價值觀之勢。更有甚者,蠢蠢欲動,把網絡當作新型掩護,干不法勾當,等等。網絡上這一系列現象已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各種爭論異議更是不斷。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有一種很具影響力的觀點:網絡是虛擬的,蘊涵“草根文化”,能夠抒發現實中無法釋懷的壓力,也能表達各種超前的先鋒觀點,因而應盡可能保持其高度的自由與獨立性,少設甚至不設界限約束,營造一個虛擬的“獨立空間”。由此,面對一些管理措施,某些人并不積極,或多或少懷有抵觸情緒,喜歡以保護隱私、個人自由等來理論一番。
客觀地說,上述看法與認識有其合理的一面。網絡以其寬松的特性的確反映、緩解了一部分現實矛盾與社會壓力。然而,“海市蜃樓”終將散去,人們無法也不可能生活在虛擬當中。而虛擬與現實也必然存在一系列的道德與價值交匯點,二者的思維、發展不可能“各自為政”。否則,虛擬與現實差距過大、網絡法規與約束過于滯后、現實與虛擬間頻繁轉換,不僅會導致一些人難以平衡的心理與行為落差,更會給現實社會的規范、管理帶來一系列的矛盾與問題。
事實上人們已經看到:某些網站內容格調低下,“掛羊頭賣狗肉”,成為新的“藏污納垢”之所;一些論壇、BBS氛圍烏煙瘴氣,各類不文明行為頻現;網絡賭博、網絡詐騙等新型犯罪花樣翻新,給打擊懲治帶來很大難度;虛擬與現實反差過大導致雙重性格,部分人網上與網下猶如“兩面派”;網絡游戲營造各類虛擬情節、道具、乃至社會關系誘人上癮,一些人陷入虛實不分,難以自拔的境地,以至于最近更曝出一些極端惡劣丑聞……面對虛擬世界的嘈雜混亂對現實社會產生的各種影響與沖擊,虛虛實實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們已在大聲疾呼:警惕虛擬糟粕入侵現實!規范凈化網絡環境刻不容緩!
毫無疑問,巨大的網絡、復雜的技術與軟件、難以計數的網絡終端,最終在幕后還是由人來控制,表達的是人的所思所為。而在任何社會與意識形態下,人都必須遵循公認的道德、倫理、法律等規范及約束。當今社會是強調尊重隱私、保護個人合法權利,但這無法也不可能成為規避約束、逾越正常秩序的借口。網絡本身實際只是人類活動范圍與方式的一種拓展和延伸。正常人不能接受途徑與載體的不良變異,無法容忍承載本質遭受破壞,更不能無視網絡被別有用心者利用,成為助紂為虐的工具。單純追求形式上的開放自由,不顧潛在現實危害,最后只有苦果可吃。好比說做夢,夠虛幻的,可要是總做惡夢,半夜驚醒,一身冷汗,那種剌激對人的身心健康都會造成不良影響。一些網迷吃了大苦頭后往往感覺自己就像做了“一場惡夢”。其實,網絡上的不文明、不道德行為就是在做“惡夢”,苦果將遠勝于惡夢!但愿更多的人早點從這種惡夢中醒來。
作為科技文明的產物,網絡無論從其發展初衷、抑或從“第四媒體”道德角度,均應以宣傳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推進社會精神文明為己任。文明辦網、凈化網絡環境、規范網絡秩序,不僅需要法律政策的進一步完善與落實,更離不開人們的理解、自律和支持。構建維護現實社會的和諧、穩定、安寧,虛擬世界無法“置身事外”,更需知榮辱!
(來源:人民網,作者:蔣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