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年回扣額達數百億元
四川省檢察院職務犯罪預防處調查顯示,訂購教材教輔資料收受回扣一直是腐敗的高發區,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基建工程高峰期的過去,教材回扣已成為貪污賄賂犯罪分子的第一作案部位。
江蘇省檢察官在辦案中發現了教材回扣案中的兩條“犯罪鏈”:一是明扣→小金庫→個人腰包→犯貪污罪;二是暗扣→個人腰包→犯受賄罪。
除此之外,一些出版商還組織學校相關主管領導、采購人員出國旅游、打高爾夫球、到豪華消費場所消費,甚至聘請相關人員當“顧問”,以“顧問費”的方式給回扣。
建鄴區檢察院副檢察長吳建春僅就江蘇省高校英語教材的回扣,算了一筆賬。
每個大學生在校期間購買英語教材及相關書籍至少200元,江蘇省在校大學生約120萬人,這個市場就是2.4億元,按照行業內通行的8.5的折扣,折扣款就達3600萬元。
根據2004年8月被媒體曝光的四川教材回扣案所披露的數據,每年全國中小學生用在教材、教輔等項目上的錢突破了1000億元,教材的回扣率約為30%左右。如果按此比例,每年全國教材回扣就有數百億元。
招投標機制難撼壟斷地位
按照相關規定,教材的定價要由教材出版部門報請國家發改委和新聞出版總署批準,有關物價部門全程監管,還要經過多方審查,利潤空間并不大。
但為什么還會有如此高的教材回扣率?教材回扣案的暴利又是怎么來的呢?
根據民建中央在今年“兩會”的提案中所提供的數據,教材、教輔的銷售利潤為全行業平均利潤的520%,這使得我國出版業的產值和利潤過分依靠教材。
而現行的教材出版、發行機制,賦予了出版社、新華書店壟斷的地位,其成本核算高度不透明,主管部門和物價部門又難以了解實際成本,教材定價就很容易被出版部門所左右。由此,就形成了一條利益鏈條:從出版社到新華書店再到教育部門、學校,每個部門都能從中獲得暴利。
降低教材價格、打破壟斷的嘗試,早在2001年就已試水。當時,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通知,強調教材出版發行要實行“招投標”,引入新華書店以外的發行機構參與教材的發行。
2002年初,安徽、重慶、福建3省市首先試點教材招投標改革。但是結果仍然都是新華書店中標,降低的發行折扣也微乎其微。
2005年,國家發改委、新聞出版總署、教育部啟動新一輪教材招投標改革,要求2006年試點范圍擴大到11個省份,由過去的省區內邀請招標變為跨省區公開招標。到2008年秋季,中小學教材招投標將推向全國。
今年4月初,廣東省中小學教材出版發行招標投標試點工作協調小組發布公告,兩場競爭激烈的招標終于塵埃落定:發行招標項目的中標人為廣東新華發行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招標項目的中標人為廣東出版集團有限公司和廣東教育出版社。這次發行招標的項目,是列入廣東省教育廳審定頒發的《義務教育教學用書目錄》中的全部品種(包括學生課本和教師用書)在廣東的總發行權,而出版招標則是針對其中28種規格的教材在廣東的出版權。
據廣東省出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尚立介紹,目前廣東中小學教材用書的總價值為12億元,發行招標的中標單位廣東新華發行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承諾的降價幅度為4.1%,出版招標的中標單位承諾的平均降價幅度為6.86%,二者折算后相加,總降價金額約為1.165億元,這筆錢將通過降低教材定價的方式,全部讓學生受惠。
據規定,全國目前擁有總發行權的發行單位有二十多家,但是從最新的招投標情況來看,依舊是新華書店獨占鰲頭。
著名出版家巢峰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招投標之所以見效甚微,主要還是由于地方保護主義,出版發行部門和教育部門利益作祟。
政策缺陷提供犯罪空間
5月15日,國家發改委官方網站發布《加強中小學教材價格管理等有關事項的通知》(特急),這可以說是有關教材價格的最新的規范性文件。
通知要求,從2006年秋季學期起,我國中小學教材正文印張基準價格降低,同時規范教材封面、插頁和配套光盤價格。
通知表現出主管部門遏制教育亂收費的決心和力度,但業內人士認為,此舉對教材回扣影響不大。
據了解,目前各高校在采購教材中收取回扣的作法,在政策上是有依據的。
1987年,國家教委曾發文規定,高校教材允許有9%至12%的折扣,其中5%要返給學生,其余作為業務費用支出。
但是,檢察機關發現,大部分學校都沒有將折扣返還學生,也沒有用于教材發行業務支出,而是先將折扣放進“小金庫”,然后“洗”進個人的口袋。
1987年的這份文件讓教材回扣變得名正言順,但是,文件對違反相關的折扣規定如何處罰、由誰監督“踩線”行為的發生等等問題,都沒有明確表述。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