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率先用破碎花崗巖作骨料 混凝土綜合性能達到最優
三峽工程混凝土工程量巨大,總量達2800萬立方米。其中,三峽大壩混凝土量達到1600萬立方米。施工強度到達高峰時,需要1年澆筑混凝土超過500萬立方米。
如何在高強度混凝土施工中,實現混凝土澆筑的高質量,減少裂縫,讓三峽工程按期保質,甚至提前發揮其巨大的綜合效益,一直是三峽工程設計、施工與管理的核心問題。
三峽建設者采取種種有效措施,從原材料的生產、采購,配合比的設計、優化,混凝土的拌和、運輸,溫度的控制、冷卻,倉面的平倉、振搗,施工后的保濕、養護,直到長期的保護,采用了一系列最新技術,集成創新,成效顯著。
三峽工程設立了自己的技術標準,取得了大量技術成果。這些研究成果不僅在三峽工程建設中得到了全面應用,取得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同時許多技術已在國內外大型水電工程中得到應用和推廣。
在三峽工地,在混凝土原材料與配合比方面進行的綜合攻關就是技術革新方面的重要內容之一。
三峽工程的主體工程開挖了約1.026億立方米的土石方,其中有大量花崗巖基巖。三峽工程在國內率先將花崗巖破碎后,用作混凝土人工骨料。
在大壩混凝土施工中,首次使用了性能優良的I級粉煤灰和高效減水劑,聯合摻用,使花崗巖人工砂石骨料配制的4級混凝土用水量由110公斤/立方米減少到90公斤/立方米左右。建設者投入數百萬元,研究優化了混凝土配合比,包括進一步改進高性能的外加劑,從而使混凝土綜合性能達到最優水平,單位用水量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一條龍”施工實現大壩澆筑的工藝革命
5月20日凌晨3時40分,三峽大壩主體工程最后一倉混凝土的拌和系統啟動。
3時45分,拌和系統工作人員檢測完混凝土的出機溫度,確認合格后通知澆筑現場,啟動塔帶機。
3時50分,第一輛載重20噸的自卸車行駛至位于海拔185米高程的右岸非溢流壩段,將混凝土卸入塔帶機。輸料皮帶源源不斷地將混凝土輸送到最后一倉單元倉號內。
三峽大壩5月20日這最后一倉混凝土的澆筑過程,嚴格執行了三峽工地創造出的革命性的混凝土澆筑方案。而這套澆筑方案也是三峽大壩得以優質快速建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混凝土澆筑方案和配套工藝,是大壩混凝土施工的關鍵。
根據三峽工程大壩混凝土工程量大、結構復雜、施工持續高強度的特征,經國內外多次調研、深入論證,三峽總公司決定引進國外最先進的大壩澆筑專用設備——塔帶機,確定了以塔帶機為主,輔以大型門塔機和纜機的澆筑方案的混凝土澆筑方案。
傳統澆筑工藝是汽車運輸加起重機吊罐入倉——整個過程是間斷式的。
三峽公司的澆筑方案,則讓混凝土從拌和樓生產出來后,由皮帶機將混凝土輸送到塔帶機上,從而使混凝土能有序地攤鋪到大壩倉面上——整個混凝土輸送澆筑過程形成了一個不間斷的“一條龍”施工系統。
這種流水線式的生產方式,成為一場大壩澆筑的工藝革命。其澆筑速度達到200平方米/小時,臺月產量達5萬~6萬平方米,是門塔機的2~3倍。
塔帶機是20世紀80年代開發出的新設備,國外并沒有多少可資借鑒的成熟經驗。實際使用中,三峽工程不斷創新,摸索、總結出一整套保證質量的施工工藝。
這些工藝主要包括:克服骨料分離的難點,成功地用塔帶機澆筑四級配混凝土;由于塔帶機不宜輸送砂漿,成功研究出“軟著陸”替代方案;對多層鋼筋網、廊道、模板周圍等塔帶機澆筑困難的部位,總結出一整套成熟工法,保證了質量;與國內專業廠家合作,塔帶機主要零部件已實現了國產化,保障了供應,降低了成本。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