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6月18日是父親節(jié),美國勞工部長趙小蘭,寫下此篇獻給父親趙錫成的感人文章,感謝父親在其成長路上的奉獻與愛。趙小蘭的字字句句,當是無數(shù)第一代移民子弟的心聲,感謝父母為了子女,在新國度的努力與付出,在生活中的諄諄教導,帶領兒女在此茁壯成長,成為社會的中堅。
●近一個世紀前,在杜德(Sonora Dodd)夫人的倡導下,華盛頓州舉行了全世界第一個父親節(jié),那是偉大的父親們的節(jié)日。這天,父親們將得到熱愛他們的子女們的感激和祝福,為他們的奉獻,為他們的無私,為他們的堅強,為他們的愛心,這是他們應得的榮耀。
夢開始的地方
2005年5月14日晚,美麗的艾利斯島見證了一個歷史的時刻,那是父親和我共同站在領獎臺上接受“艾利斯島移民榮譽獎”。我緊靠在父親身邊,感到無比榮幸的同時,更感到由衷的自豪,我為有這樣的父親感到驕傲。
看著他那欣慰的笑容,我心潮起伏,思緒萬千,心中充滿了對父親深深的敬意。是他,在44年前,帶領我們全家踏上了這塊能夠創(chuàng)造神奇的土地。這里雖處處充滿挑戰(zhàn)與艱辛,但我們跟隨著父親,勇敢地開始尋找我們的“美國夢”。
1961年7月,媽媽獨自帶著八歲的我、五歲的大妹和牙牙學語的二妹,乘夜車去臺灣高雄,再搭乘招商局的貨輪,穿越太平洋,途經巴拿馬運河,與大海星辰為伴,在海上整整漂泊了一個多月,終于抵達美國的東大門艾利斯島。
對于從未出過遠門的母女四人來說,其中的艱難自不言而喻,但與父親團聚的喜悅把一切苦澀都代替了。我們高興地圍繞在父親身邊,歡呼雀躍著,一家人從此再也不分離。
那時,我凝望著屹立在眼前的自由女神像,心中充滿驚喜與好奇。這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我今后的生活會是什么樣?
開始我們住在紐約市皇后區(qū)一室一廳的公寓里。父親白天身兼兩份職務,工作之余,在晚上攻讀學位,周末還需做些零工以補貼家用,當時近三分之一的收入要交房租。母親雖是大家閨秀,但能屈能伸,相夫教子,刻苦耐勞,勤儉持家。
第一代移民奮斗的道路是艱難崎嶇的,生存的壓力、語言的障礙、文化的驚訝、精神的孤獨,一切從零開始。當時生活盡管艱辛,但我們每天能見到父親,聆聽他的教導,感受他的關懷,家里充滿溫馨與希望。
每逢長周末,父親總是擠出時間安排全家外出小旅行。他帶我們參觀自然歷史博物館、中央公園、布碌侖和布朗士動植物園、康尼島、自由女神像、帝國大廈、果園海灘等。父親讓我們開闊視野,增加知識,豐富生活,了解這塊新的土地,熱愛這個新的國家。這是我們最難忘、最開心、最留戀的童年時光。
那時初到美國的父母,僅是一對才30出頭的年輕夫婦。他們帶著三個幼女來到舉目無親的異國,舍棄了原來熟悉的親朋好友、生活環(huán)境、文化背景、社會基礎,一切白手起家。我完全能夠想象和理解,他們曾經飽嘗了怎樣的困苦與磨難,需要多大的勇氣與堅韌,才能面對和迎接這巨大的挑戰(zhàn)。但我的父母是堅強的、果斷的、樂觀的、積極向上的。為了尋覓到一塊更肥沃的土地,讓孩子們能茁壯成長,為了家庭能有更加美好的明天,他們辛勤地耕耘,無私地奉獻。
有情人終成眷屬
父親當年躊躇滿志,向往那海闊天空,且受已是資深船長的叔父以忠公的影響,高中畢業(yè)后即選擇了航海專業(yè),在上海開始了大學生涯。1949年5月修畢學科后,父親被派至叔父的“天平輪”上實習。哪知風云突變,時局惡化,上海港口被封鎖,有家不能歸,沒想到從此與祖父訣別成千古恨。
“天平輪”被令輾轉分至華南各港,疏運政府物資。內戰(zhàn)期間,險象叢生,自相殘殺,慘不忍睹,經常幾日無餐,飽嘗戰(zhàn)爭的恐怖與災難。途中父親還多次遭受炮彈襲擊,雖近在咫尺,幸毫發(fā)未損,真是吉人天相。“天平輪”幸于12月初安抵臺灣,從此父親與他叔父一家相依為命,創(chuàng)業(yè)生存。
當年祖父僅年長叔公七歲,但長兄如父,對弟弟極盡關懷與培養(yǎng)。叔公對父親也視如己出,多方照顧,對父親未來發(fā)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父親素來極重孝道,對長輩們的滴水之恩,都涌泉相報。
既已到了臺灣,返鄉(xiāng)又不是短期的事,兵荒馬亂時局之后,人們渴求安定,競談親事。當時父親年輕有為,多位好心人愿為他做紅娘,但都被父親婉言謝絕。原來父親心中還有個美好的心愿,有個更大的指望。那是1948年冬,經友人介紹,父親認識了一位來嘉定縣中學借讀的女生。她秀麗端莊,嫻靜大方,大家閨秀的氣質深深地吸引了父親,他們一見鐘情。但沒想到戰(zhàn)火紛飛,時局變遷,讓一對戀人天各一方,杳無音信。那曾是一段內心被苦苦煎熬的歲月,父親無法盡事親之孝,又不知心上人的下落,只能望眼欲穿,隔海思念遠在大陸的親人。
在當時各行各業(yè)動蕩蕭條的臺灣,父親積極進取,尋找工作和學習深造的機會。他不管希望多么渺茫,不放棄、不氣餒、持之以恒尋找心中的姑娘。一天,終于在報紙刊登的畢業(yè)考試合格的名單中,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姑娘的芳名,原來姑娘也隨家人來到了臺灣。皇天不負有心人,輾轉奔波,歷盡艱辛,他們的重逢如劫后重生,欣喜若狂!
1951年他們在臺北共結連理,終成眷屬,千里姻緣一線牽,成為一段美好浪漫的佳話。他們相互尊重,恩愛半個多世紀,相濡以沫,同甘共苦。這位姑娘就是我的母親朱木蘭女士。母親蘊滿愛心,處世四方,相夫教子,賢能高雅,給父親一生帶來信心、勇氣和幸福,給我們姐妹帶來無盡的母愛。
1953年我呱呱落地,幸運地成為了父母的大女兒,給這個溫暖的小家?guī)砹司薮蟮男老玻步o年輕的父親帶來更大的責任。父親擔負著全家的重擔,在一艘遠洋商輪上工作。航海工作很特殊,一年竟有九個月在海上漂泊,飽嘗與親人離別之苦。
當年新婚燕爾,父親都無法如愿陪伴母親,第二天便匆匆上班。當我要出生時,父親也是匆匆把母親送到醫(yī)院,拜托岳母朱田惠英夫人和醫(yī)生后,便十萬火急地出海遠航,待我滿月后父女才得以相見。過后父母承認,當時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個多么無奈的現(xiàn)實。但是,為了替孩子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未來,他必須鼓起更大的勇氣,去奮斗,去披荊斬棘。
父親勤奮好學,聰慧過人,任勞任怨,很快便從代理二副升為二副,后又晉升為大副及代理船長。但當時社會論資排輩,年輕人很難越位,潛力不易發(fā)揮。父親毅然報名參加了1958年考試院舉辦的甲級船長特種考試。結果成績斐然,奪得桂冠,并破了歷年的考試紀錄。臺灣當時的四大報紙爭相報導這位才30歲的“船長狀元”,并盛贊他熱情真誠,前程似錦。
當我剛滿五歲時,為了尋求更大的發(fā)展空間,父母又做出了一個艱難大膽的決定。父親義無反顧地告別了薪金豐厚的航海生涯,請準政府和公司,只身越洋赴美繼續(xù)深造,開辟新生活,創(chuàng)出新天地。
路是人走出來的
1958年,父親來到了紐約。像大多數(shù)新移民經歷的一樣,那是一段充滿艱難,充滿挑戰(zhàn)又充滿希望的歲月。人地兩生,語言不熟,文化陌生,父親只能憑借著多年對船業(yè)的經驗,在紐約招商局代表處做些日常業(yè)務,待遇微薄,周末還在另一家“復興航運公司”兼職。他申請到哥倫比亞大學就讀,但因戰(zhàn)亂丟失成績單,只能被收做試讀生,半工半讀“水上保險”和“水上交通管理”專業(yè)。父親非常珍惜這難得的學習機會,如饑似渴,學而不倦。
為了多賺一點錢,能早日接我們來美團聚,父親擠出休息時間到餐館打工。他從一個從未端過盤子的生手到可雙手端盤子的能手,自如地應付滿堂的客人,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父親就是這樣,無論對工作、學習、打工,總是投入滿腔熱忱,兢兢業(yè)業(yè),做得有聲有色。
漫漫三載春夏秋冬,父親在異國孤身奮斗,歷盡千辛萬苦,輾轉又傳來祖父在大陸溘然病逝的噩耗,素賦孝心的父親承受了沉重的打擊。但讀著母親給他的一封封滿懷深情的家書,想起遠隔重洋,正在日夜翹首期盼與他團聚的我們,這是他奮斗的最大動力和精神支柱。
父親的拼搏終于換來了我們全家的團圓。他邊工作邊學習,終于在1964年獲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隨后,父親開始籌備自己的航運公司。公司初建時規(guī)模小,實力弱,主營航運,貿易和金融業(yè)務,幾乎是白手起家。父親認為公司成功最重要的信條是誠信和聲譽。父親良好的口碑,經常使客戶主動上門,如1960年代美國聯(lián)邦政府農林部以及后期于1970年代初由聯(lián)合國發(fā)放的援助物資,多次由父親的公司全部承包運輸,為他的事業(yè)帶來極好的機會和利潤。
父親憑借勤奮敬業(yè)的精神和超越的商業(yè)頭腦,一次次抓住商機,運籌帷幄,帶領公司躲避風險,逐步走向成功。
葉與根的情意
許多年過去了,我仍記得同父母在一起的那些甜蜜往事。父親在家時,總有干不完的活;他心靈手巧,喜歡到處修修補補,把他對家的愛撒在屋里各個角落,以至于后來家境大大改善后,他仍保持良好習慣,盡量自己動手,不請幫工。他總喜歡叫一個女兒在身邊圍著他轉,幫忙當“學徒”。這樣孩子既學了本事,又可與父親直接交流。
他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是我們最好的榜樣,使我們深受其影響,對家庭具有很強的責任心,都以幫助家里做事為榮。
我依舊清晰地記得當年那些周末的下午,我一邊幫父親做家務,一邊津津有味地聽他講他的家鄉(xiāng),他的父母,他童年的故事。他用心良苦,循循善誘,用這樣的方法,把中國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和哲學思想的衣缽傳承給我們。回想起那些父親與女兒一起度過的美好時光,現(xiàn)已成為心中最珍貴的回憶。但那些深邃的哲學思想和高尚情操,都已悄悄地融化在我們的心里,至今仍激勵著我,伴我同行。
父親常常講述過去的故事,讓我們了解自己的根、祖先、文化和歷史,在我們心靈深處種下熱愛中國的種子,并以身為華裔而自豪。
我的父親出生在上海嘉定一個美滿的小康之家,是家中獨子。祖父趙以仁先生是當?shù)氐男W校長,畢生從事農村教育,正直豪爽,育人救國,深受當?shù)孛癖姷木磹邸W婺冈S月琴相夫教子,勤儉持家,是中國傳統(tǒng)式的賢妻良母。
在日本入侵和內戰(zhàn)之前,那里是一個富饒的魚米之鄉(xiāng),一片江南好風光。 抗戰(zhàn)初期,政府采取焦土政策,趙家地處戰(zhàn)區(qū),首當其沖,房屋全毀,生活十分艱難, 但祖父仍時常請生活更艱難者來家里吃飯,哪知祖母難為無米之炊,四處借米來支撐祖父的慷慨之舉。有時隨后祖父又請來數(shù)人,祖母哭笑不得,便與祖父私下爭吵。曾祖父悄悄問父親:“你說他們倆誰有理?”父親果斷地說:“他們都有理!”
那時父親不到十歲,受長輩的為人之道耳濡目染,使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父親一生也喜歡廣交朋友。父親總是念念不忘祖父對他“忠孝節(jié)義”的儒家思想教育,也不忘祖母對他道德品格的培養(yǎng),并不棄不舍地用這些傳統(tǒng)美德的雨露,澆灌著我們下一代的心靈。
同那個時代的大多數(shù)人一樣,父親的成長正值戰(zhàn)亂時期,時局變幻莫測,生靈涂炭,瘟疫肆虐橫行。但祖父母仍盡其努力使父親受到最大的愛護和最好的教育。在敵日淪陷區(qū),國恥是任何一個有民族自尊心的愛國者的切膚之痛。父親是個追求理想抱負的熱血青年,他當時讀書進取的目的十分明確:為不當亡國奴,為民族生存,愿盡匹夫之責。
父親天生好奇心極強,對各種新鮮事物充滿興趣與憧憬。他勤奮好學,各門功課優(yōu)秀,但卻不是個“書呆子”。中學時,他曾和同學先后組織了足球隊、籃球隊、乒乓球隊,使健康運動之風遍及校園。校際籃球比賽中他曾獲得“最佳投球手”的榮稱。他也喜歡乒乓球,每征必勝。當時祖父逢賽必到,加油助威,給他莫大的精神支持。他東征西伐,戰(zhàn)績顯赫,備受贊賞,且深深領會到團隊精誠合作的精神,也藉此奠定了凡事皆需追求進步的信心和勇氣,以及與人共處務須和諧的信念。
為獎勵父親在多項領域里拔得頭籌,他的叔叔趙以忠先生送給他一架舊照相機和一只三腳架,父親如獲至寶,不久便成為家庭的專業(yè)攝影師。他常把家人召集在一起,架好三腳架,相機設置在自拍定時器上,指揮大家站好位置,小心翼翼地按下快門,然后飛跑到給自己預留的空位上,滿足地看著鏡頭咧嘴笑著,一張全家福就這樣誕生了。
半個多世紀以來,父親雖歷經滄桑,多次輾轉流離,但這些發(fā)黃的老照片都伴隨著他,似父母一直與愛子同在,依舊精心呵護著他,欣慰地見證著父親的奮斗與成功,這是祖父母留給父親的最珍貴的紀念品。父親經常給我們看這些寶貝照片,我們看到祖父高大魁梧,身高竟有1.83米,祖母修長高,也足有1.65米。我們還看到江南老家的城鎮(zhèn)、小河,村莊,那里是父親的故土,是我們的根。
給我插上翅膀
父親數(shù)十年如一日,兢兢業(yè)業(yè),風雨無阻,勤懇奮斗,自強不息。母親在耐心地培育我們長大后,終于在50歲時才下決心坐在一群年輕人中間,刻苦攻讀,完成了自己進修的宿愿,并以優(yōu)異成績取得碩士學位。
父母以身作則,對我們言傳身教,是我們最好的榜樣。
父母取其西方科學教育方式之精華,因才施教,中西合璧,對我們要求“嚴而不苛”。父親鼓勵我們執(zhí)著地追尋自己的夢想,一切從腳下的點滴做起。他總是要求我們做到最好,教導我們熱愛競爭,有責任發(fā)展自己的天賦,有能力全面施展自己的才華,永遠不要害怕嘗試,永遠要盡人事,永遠與自己的標準競爭。
他使我們懂得人生奮斗的過程就是不斷進取,不斷完善,不斷升華自己的過程。這樣的人生才會豐富多彩,才是完成了人生的最大價值。同時,還應具有放大效應,影響其它人,回饋社會,造福社會,使這個世界因我們的積極貢獻而變得更加美好。
他鼓勵我們要勇敢地沖出那層看不見的屋脊,打碎新移民心目中的“玻璃天花板”,自由地翱翔在藍天。在他看來,這個世界基本上是公平的,我們的表現(xiàn)完全在于我們自己,也只有我們自己的軟弱才能導致退縮而將自己擊敗。
我從不認為父親要求得過多,相反的,我感謝父親總是要求我做到最好,并為我的一生準備得這么完好。
父母奉獻給我們的是豐富的精神食糧,是為人之道,是不斷進取的人生觀,是無從用數(shù)字來衡量的價值觀,是一種人格魅力,是一種像金子般閃光的品質。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我很榮幸地有多次和父親共同獲得榮譽的美好記憶。1980年,我剛從哈佛大學商學院獲得企業(yè)管理碩士學位不久,且已稍有就業(yè)經驗。那時,父親正在紐約圣若望大學教課。他覺得,若我能與他的學生們分享在哈佛最新的學習與就業(yè)經驗,不失為一件一舉多得的好事,便請示校長。校長欣然允諾,于是,我便與父親成為同臺授課的老師。因學生與我都是年齡相仿的人,溝通頗為容易,有很多共同語言,學生們備感親切,對我報以熱烈的掌聲,我這位小老師受到了學生們的喜愛和支持。這使我得到了巨大的鼓勵和鍛煉,令我感到興奮自信,嘗到成功的喜悅。
1982年3月的初春,我和父親共同在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MIT)聯(lián)合會議上發(fā)表演說。當時,哈佛大學商學院及麻省理工學院聯(lián)合主辦“航運論壇”,我們父女都被邀請發(fā)表演講。尤其是父親在他演講的題目“國際航運之前瞻”中,借用了“舉一反三”和“利令智昏”兩句哲理頗深的中國成語,向臺下學者專家們深刻地分析了國際航運的前景,而后國際航運持續(xù)八年之久的衰退,證實了父親當時預測的成功,受到同業(yè)的廣泛重視。
1988年6月17日,我在受命擔任聯(lián)邦航務委員會主席的宣誓儀式上,為我手持圣經接受宣誓禮的竟是我尊敬的父親。這是我第一次接受政治任命的宣誓,那么莊嚴肅穆。我深情地注視著父親的眼睛,感到異樣的激動。我第一次感到從一個處處由父母呵護的孩子,真正走上了成熟獨立的人生道路。我開始報恩父母,開始回饋社會。
1992年夏,我受尼古拉大學 (Niagara) 邀請在畢業(yè)典禮上演講。同時,父親和我共同得到尼古拉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2004年,父親在紐約聯(lián)合國被列入“國際航運名人堂”,我為他做頒獎演說。2005年5月,我們共同在艾利斯島受頒移民獎。這是艾利斯島25年來首次給父女同時頒獎。福斯(FOX)電視臺還為此對我們父女做了專訪。2005年12月16日,亞裔就業(yè)服務工商協(xié)會 (Asian JSEC) 分別頒發(fā)杰出及最高成就獎予我們父女。
今年4月20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攜夫人訪美期間,我又榮幸地在歡迎晚宴上代表美國政府及總統(tǒng)致歡迎詞。同時父母也被邀請參加各項歡迎儀式,并在共同參加白宮中午的盛宴之前,與兩國元首伉儷一起合影,留下了十分難得的紀念。次日,肯塔基州亞太裔協(xié)會也為父親和我頒發(fā)特殊成就獎。此事也被肯州無線電臺的Terry Meiners欄目做了父女專題訪問。
我必須說,我之所以能有今天,能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全靠父親多年的精心培養(yǎng)和教導。他嘔心瀝血,為我們奉獻了全部的愛,他既是我摯愛的父親,又是我尊敬的導師,更是我最真誠的朋友。
值此父親節(jié),我謹向天下的父親們致敬。你們都為培育下一代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同時也送給我的父親一份深深的感激和衷心的祝福:愿父親健康快樂、幸福長壽!
趙小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