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可再生能源業全面發展,視核能為發展的“歷史性機遇”,把新能源汽車作為“突破口”
文/《瞭望》新聞周刊駐巴黎記者李學梅
法國是個能源相對匱乏的國家,其石油和天然氣儲量有限,而煤炭資源已趨于枯竭。鑒于此,法國通過發展新能源,逐漸摸索出了一套新的發展模式,不僅逐步擺脫了對傳統能源的依賴,還從中獲得了巨額經濟利益。
推動可再生能源業全面發展
法國是歐洲第二大可再生能源生產國。2008年底,法國環境部公布了一項旨在發展可再生能源的計劃,政府希望能夠通過一系列舉措,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耗總量中的比例,使法國在該領域取得世界領先地位。
這一計劃共包括50項措施,涵蓋了生物能源、風能、地熱能、水能以及太陽能等多個領域,它的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將法國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總消耗量中的比重提高到至少23%,這相當于為法國省下了2000萬噸的石油能耗。
法國政府會在2009年到2010年間撥款10億歐元(1歐元約合1.27美元)設立“可再生熱能基金”,這項基金主要用于推動公共建筑、工業和第三產業供熱資源的多樣化,其中包括太陽能、地熱以及木材供暖。在利用地熱方面,政府計劃到2020年將利用地熱的總量增加5倍,使200萬戶家庭能夠用這種能源取暖。
法國政府早在1996年就發起了“太陽行動”計劃。根據計劃,到2011年前,每個大區將至少建造一座太陽能發電站,相關的招標活動在今年年底之前就會展開。此外,政府部門建筑和行業建筑(如超市、大型工業和農業建筑等)的屋頂將安裝光電池板,后者在支付費用時可以享受國家的補貼,對于那些想要安裝光電池板的個人,行政審批的程序也會大大簡化。
除了投入大筆資金鼓勵開發各種可再生能源,法國政府也在科研上做足了功夫,在研發方面的總投入將達到10億歐元。可再生能源的開發為法國的企業創造了巨大的商機,并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據預計,到2020年時為法國創造20萬到30萬個就業崗位。
視核能為發展的“歷史性機遇”
在法國新能源中,核能占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從起步到現在,法國核電已經歷了50多年的發展歷程。它主要分為兩個階段: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是起步階段,在此期間,法國核電以氣冷堆為主,并在逐步向壓水堆核電站過渡;70年代發生的石油危機使法國政府更加認識到發展核電的重要性,因此制定了發展戰略。從70年代到今天是法國核電發展成熟階段,在這一階段,該國完成了壓水堆核電站的標準化和系列化發展過程。目前,法國已經擁有世界領先的核電設計、建設和運營能力,并在此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法國核電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2005年7月,法國正式頒布了能源法,確定將核能作為該國電力的主要來源;此外,政府還通過信用貸款、立項和審批等措施,給予核電企業更多的發展主導權。在政策的傾斜和扶持下,法國建立起了強大的核工業體系,培養了一批像阿海琺集團、法國電力集團等在核能開發方面全球知名的企業。
作為法國的王牌產業,核能在法國的政治和經濟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今年3月,由法國發起的國際民用核能大會在位于巴黎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總部拉開帷幕,來自全世界6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以及國際能源機構的負責人與會,對民用核能的發展前景及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展開討論。
薩科齊在大會開幕式上致辭時說,能源安全形勢和氣候變化對當今世界的發展構成挑戰,在這種情況下,核能正在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他就融資、培訓、安全等領域提出了7項建議,其中包括呼吁國際金融機構幫助能源短缺國家開發核能,并承諾法國將向其他國家推廣核能發電技術。他還強調了人才培訓的重要性,表示將成立一家國際核能研究所,下設一所國際核能學校,讓最好的教師和研究人員為其他國家提供高質量的技術培訓。
在經濟方面,核能對法國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世界核能協會的數據表明,到2030年,全球將會新建450個核反應堆,這意味著數千億美元的市場,如何最大程度地瓜分這塊誘人的蛋糕,始終是法國政府關切的問題。
薩科齊一直積極支持法國出口民用核能設備。目前法國已經與利比亞、摩洛哥、阿爾及利亞、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和突尼斯等國簽署了民用核能合作協議。此外,法國領導人出訪一些潛在核能市場時,一般都會攜阿海琺集團和法國電力集團的負責人隨行,以促成核能方面的合作。
2009年5月,總理菲永在法國東南部德龍省出席能源巨頭阿海琺集團濃縮鈾新廠的揭幕儀式時說,核能一直都是法國能源的支柱,在當前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它更成為國家發展的一個“歷史性機遇”。他認為,這一行業是法國競爭力的一張“王牌”,國家將承擔起發展核能的責任,其中開發海外市場尤為重要。
2009年12月14日,在法國總統府公布的一項總額350億歐元的政府借貸計劃中,有10億歐元將被用于發展第四代核反應堆。目前,在所有核能項目中,最引人關注的當屬歐洲壓水核反應堆(EPR),它也代表了法國核能輸出的未來趨勢,法國政府希望通過發展和轉讓壓水堆技術,獲取巨大的經濟利益。
壓水核反應堆又被稱為第三代核反應堆,其發電成本比天然氣發電站和火力發電站少30%到50%。此外,壓水核反應堆與一般的核反應堆相比有三大優勢:造價和運營成本相對較低,安全性能很高,產生的放射性物質很少。法國政府于2007年底在諾曼底地區的弗拉芒維爾市修建第一座“歐洲壓水核反應堆”。法國政府還建立了一套嚴密的制度確保核安全,從核設施的設計到退役銷毀,再到放射物的運輸,都要做到有法可依。
不過,法國的核電發展也并非一帆風順。正在修建的芬蘭第三代核電站由于技術故障不斷推遲完工時間,令阿海琺集團受累不少。該集團日前在公報中說,鑒于工地施工的進度,核電站將于2012年底開始運轉,比最初的估計晚了4年。此外,法國核電雖然先進,但一直走的都是“高端路線”,正如時尚界的高級成衣,美則美矣,然而價格也令不少顧客望而卻步。
去年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與韓國簽訂了價值200多億美元的核電站建設協議,而作為中標大熱門的法國核電企業卻全部鎩羽而歸,除了內部不和,價格高昂是導致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法國《論壇報》分析認為,韓國參與競標的輕水核反應堆每座發電量為1400兆瓦,價格為50億美元,而法國提議建造的歐洲壓水核反應堆雖然技術先進,每座發電量達到1700兆瓦,但價格高達80億美元。
把新能源汽車作為“突破口”
在發展新能源的過程中,法國政府還將汽車行業作為突破口,并取得了突出的效果。如今,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上至政府、下至企業,都在“開足馬力”發展這種車型及其配套設施。
近兩年來,法國的環保汽車取得了飛速的發展,這與政府在2008年初推出的“新車置換獎金”密不可分。根據該政策,車主在更換新車時,購買小排量、更環保的新車可享受200歐元至1000歐元的補貼,而購買大排量、污染嚴重的新車必須繳納最高達2600歐元的購置稅。
在這些補貼、征稅等政策的指導下,眾多汽車商和消費者都將目光投向了更為環保的小排量汽車。去年,排量在每公里140克以下的汽車占據了新車銷售市場63%的份額。
在出臺措施發展小排量汽車的同時,法國政府也為發展新能源汽車制訂了一攬子方案。總統薩科齊曾在巴黎國際車展上宣布,法國政府將投入4億歐元資金,用于研發清潔能源汽車;政府還計劃采取一系列舉措,鼓勵汽車行業逐步向節能環保的方向發展。
除了在研發本身投入大筆資金,法國還準備采取配套的措施,保證電動車等環保汽車的順利運行,如在工作場所、超市和住宅區等大幅增加充電站的數量,從而使充電如同加油一樣便捷。
薩科齊表示,對二氧化碳排放量在60克/公里以下的“超級環保車”,政府會給予5000歐元的補貼,這項政策會一直持續到2012年,并將擴展到更多車型。
在政府優惠政策的帶動下,汽車生產商們也都聞風而動,雷諾-日產聯盟預計在2010年到2011年將第一批電動車投入市場,并從2012年開始批量生產;標致雪鐵龍則與日本三菱汽車工業集團,準備在2011年初推出環保電動車;法國電池生產商博洛雷集團及其合作伙伴意大利的皮寧法里納公司也計劃從2010年起通過租賃的形式試水電動車市場。
法國電力公司和日本豐田公司聯合研制的100輛新一代可充電混合動力車已經駛上了法國街頭。據法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部介紹,這100輛新車由鋰離子電池和傳統燃料聯合驅動,由于尚處于測試階段,它們將主要出租給企業和機構,而且運營范圍也僅限于法國的斯特拉斯堡地區。這是可充電混合動力車第一次大規模在法國上路行駛。這些車裝備了先進的混合驅動系統,其電池可以充電反復使用。法國電力公司還將建設幾百個充電站,以保證這些新型車的行駛。
但作為傳統燃料汽車的“顛覆者”,這種新型汽車依然面臨不小的挑戰。首先,新能源汽車與傳統汽車不同,它采用的都是新技術,需要大量的研發費用支撐,這讓一些中小企業望而卻步,而大企業最初的投資也不可能馬上收回,它們只能等到新型汽車在市場上獲得成功后才有望盈利。
再有就是電動車電池存在的技術問題。法國能源問題專家讓·希羅塔指出,電動汽車所用的鋰電池仍沒有解決有效性和使用壽命問題。他解釋說,用220伏電源充電一次需要五六個小時,即便不開車燈、不用雨刷器,電動汽車也只能跑100公里至150公里。
另外,混合動力車所需的鋰電池造價昂貴,無形中增加了成本。車價整體偏高,持續行駛里程有限而且跑不快,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法國人再有環保意識,也不會去購買這種費錢又麻煩的車型。
雖然法國多家企業的電動車已呼之欲出,但配套設備的發展始終相對滯后。其中充電站的問題比較突出。目前法國還沒有形成大規模的網絡,僅在一些電動車試運行的地區才能見到少量充電站。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法國政府和企業除了在公共場所、超市和住宅區大量增加充電站數量,還想出了其他的解決辦法。比如今年6月,雷諾-日產集團就與法國電力公司簽署協議,準備建立一套汽車與充電站的通信系統。系統將根據電池所剩電量的多少定位距離最近的充電站,而充電站也能對汽車進行識別。□
參與互動(0) | 【編輯:楊威】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