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城市化是加快轉方式的重要途徑
城市化進程一方面是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尤其是服務業的發展與集聚,將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另一方面是產業集聚的過程,導致生產要素和人口的集聚,必然帶動一般性消費需求和生產性消費需求,因而能夠有效擴大內需
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仍然是“十二五”時期的核心任務。那么,如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推進城市化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之一。一方面,城市化進程是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尤其是服務業的發展與集聚,這將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另一方面,城市化是產業集聚的過程,這導致生產要素和人口的集聚,必然帶動一般性消費需求和生產性消費需求,因而能夠有效擴大內需,推動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就是要通過城市化促進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調整
工業化和城市化先行國家或地區的經驗表明,結構調整與城市化的具體變動關系在工業化不同階段存在著較大差別。在工業化初期,工業發展所形成的集聚效應使工業化對城市化產生直接、較大的帶動作用;而當工業化接近和進入中期階段之后,產業結構變化和消費結構升級的作用超過了集聚效應的作用,城市化的演進不再主要表現為工業比重上升的帶動,而更多地表現為工業化過程中非農產業比重上升的拉動。在服務業就業增長的帶動下,非農產業就業比重的上升也明顯快于生產比重的上升。隨著工業化演進到高級階段,這個趨勢就越來越明顯,服務業的比重上升對城市化進程產生了更大的影響,因為與工業相比,服務業發展對非農產業的就業增長具有更強的帶動效應,而非農產業的就業增長比產出增長更直接地作用于城市化進程。從這一角度來看,如果工業化對非農化尤其是服務化(包括服務業的發展和服務部門的產業化)的拉動效應較大,對城市化的帶動效應就較強;反之,如果工業化過程對非農化尤其是服務化的拉動效應較小,對城市化的帶動效應就相應地較弱。上述分析表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就是要通過城市化來促進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調整,并把擴大內需和解決城鄉居民民生等目標結合起來。
珠三角地區要把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作為突破口,加快內涵型城市化的進程
對于進入到工業化后期階段的珠三角地區來說,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意味著要加快中心城市的產業結構調整,要把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作為突破口,從而加快內涵型城市化的進程。一方面,要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關鍵是加快市場化改革步伐,對壟斷性生產性服務業實行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準入制度,盡可能消除所有制歧視,明確凡屬國家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入的服務業領域,全部向社會資本開放,通過市場競爭來增加生產性服務業的有效供給,這樣才能滿足企業對生產性服務不斷提高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服務業的發展必須要有相應的載體,對這些載體的投入也有助于拉動內需。城市生產性服務業如交通運輸、現代物流、信息技術的公共平臺建設,以及養老社會化、醫療衛生服務、社區服務的發展等都需要載體,而這些載體的投資及其衍生的需求是拉動內需的重要因素。從消費結構來看,在物質產品越來越豐富的今天,城市居民從基本的生存需求轉向追求發展型、享受型需求,將大大拓展休閑、保健、文化、培訓等方面的消費空間,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客觀上就要求生活性服務業也要有一個大的發展,從而促進相應服務行業加快發展。
欠發達地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要加快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
對于經濟相對落后的環珠三角地區來說,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要加快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形成產業集聚效應,并通過城市化帶動這些地區的消費需求。新時期推進欠發達地區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將面臨更為艱巨的任務。一是要加快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提高非農產業尤其是服務業的就業比重;二是要加快工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提高欠發達地區的工業發展水平;三是要通過非農產業就業比重的上升,帶動欠發達地區人口城市化率的上升。實現這些戰略目標,就是要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加快推進“雙轉移”戰略,通過珠三角地區與環珠三角地區之間的互動發展來克服廣東城市化的偏差問題。對于珠三角地區來說,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外轉移有利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加快城市服務業的發展;同時,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入可以滿足中心城市服務業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對于欠發達地區來說,要充分發揮產業轉移工業園和已有工業園區對產業集聚的作用,把工業化與城市化緊密結合起來,實現互動發展。通過加快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將過去農村工業化轉變為城鎮工業化,努力改變“鎮鎮像農村”這種小城鎮建設過度分散和低水平發展的傳統模式。(作者系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 毛艷華)
![]() |
【編輯:宋亞芬】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