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哥本哈根會議將陌生的低碳經濟概念強力灌入本以為與己毫不相干的人們大腦中時,越來越多的中國環保企業已經開始在商業銀行的金融服務戰略價值鏈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本月15日,中國銀行與環境保護部簽署了《關于支持環保產業發展的合作備忘錄》,以共同支持中國環保產業和企業的成長。
中行董事長肖鋼還在當日同時舉行的“2009中國環保產業發展高峰會”上表示,未來中行將進一步加大對有效益的低排放低污染項目、環保技改項目、環保設備、環保產品和環保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而據他介紹,今年前9個月,中行僅向污水處理和河湖整治項目新增授信就達數百億元。
在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看來,金融投向將成為影響環保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綠色投資將成為今后我國投資戰略調整的必然選擇。
環保業的推動力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用比較傳統的工藝處理一噸污水的造價在2000元以上,而現在用新型的膜處理技術,處理每噸污水的投資已經降至1000元以下;當時,一套監測系統要100多萬元,而現在實現國產化之后,一套同樣的設備僅需約40萬元……
“可想而知,如果沒有國內環保產業的發展,全部依靠進口,我國的環保事業是難以持續的。”中國環保產業協會副會長劉啟風回憶:“10年前,當時的國家環保總局用美國50萬美元的出口信貸買了一部監測儀器,但是那時沒有人來擔保;而現在不同了,都是銀行主動來支持環保企業。”
據中國銀行業社會責任報告披露,2008年,整個銀行業節能環保項目貸款額達到3710.16億元,貸款涉及環保項目2983個,3615戶環保企業從中受益。而進入2009年,環保產業和環保企業更是借助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巨變的推動,成為商業銀行貸款投放的重要去向。
據悉,截至2009年6月末,工行在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領域的項目貸款余額已近4000億元。建行則圍繞碳排放權交易大力開展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僅在風能發電領域,建行投放的貸款就超過300億元;而自2008年3月在同業中率先實施“綠色信貸”工程后,目前交行授信客戶數和余額的綠色類環保標識覆蓋率均已超過99%……
并且,越來越多的事例表明,將“綠色信貸”作為長期經營戰略,主動退出 “兩高一剩”行業,建立“信貸支持節能環保”的長效機制,已經成為當前各行共同的戰略著眼點和卓有成效的實踐成果。
“現在,國家實行了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對于企業來說,融資的條件和難度跟去年相比確實發生了一個質的變化。”首創股份總經理潘文堂告訴記者,今年首創與工行簽訂了并購貸款的協議,目前他們正與一些銀行嘗試進行特許經營權融資。
據了解,繼首創股份成為并購貸款開閘后的最早受益者之后,中國節能投資公司以及天津創業環保股份有限公司,亦于今年初獲得并購貸款,從而使得環保產業成為銀行并購貸款的大贏家。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