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30日,在國家發改委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發布會上,發改委和工信部發言人首次提出“警惕現代煤化工過熱傾向”,示范項目不宜過多布點,并重申3年不批新試點。
長期以來,中國工業經濟運行似乎總是難逃“扶持發展、快速膨脹、過剩風險、綜合治理”的怪圈。即便是國家倡導的新興產業也不例外。
“次貸泡沫”中國版?
“大家一起在把新能源產業吹成一個新的‘次貸’泡沫。”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李俊峰如此形容。
在太陽能領域,據估算,截至2008年7月,全國16個省僅多晶硅就有33個項目在建或準備動工,進入2009年,兩年前升溫的多晶硅投資熱潮中誕生的眾多項目也漸漸完成施工,并進入試產階段。如果這些項目都按期完工且完全釋放產能,中國的多晶硅產量2010年將達到14萬噸,接近目前全球市場需求量的兩倍。
與多晶硅相比,風電設備有過之而無不及。截至2008年底,國內風電設備制造企業已經從2004年6家猛增10倍以上達到70多家,這一數字超過了世界其他國家風電設備廠商的總和;風電的裝機容量也從2002年前的46.8萬千瓦,迅速發展到1200萬千瓦,大增了25倍,是“十一五”規劃任務的2倍。
“由于前期有關政策、市場等因素影響,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已經大大超過了國家有關方面對于新能源發展的部署安排。”中國能源研究會第五屆秘書長鮑云樵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從多晶硅到風電設備,新能源發展投資勢頭猛烈,但在過熱、過快、過高發展的同時,所留下的隱患也不容小覷。
面對困局,業內人士連連驚呼:“一些新能源領域不是過熱,而是嚴重過熱”,并預言“2010年風電整機組裝行業至少會死掉一半”。倘若預言成真,那么,當前還在前仆后繼向新能源進軍的企業們,是否懸崖勒馬也為時已晚了?
事實上,新能源的“遭遇”在中國替代能源領域并非特例。如果將多晶硅抑或風電設備替換為“煤制油”,便可以得到相同的發展脈絡。
國家發改委一位官員曾對媒體表示,在替代能源領域,以煤制油為例,確實存在各地一窩蜂上馬煤制油項目的現象。煤制油因其“高投入、高能耗、以一種能源替代另一種能源”的特點一直備受爭議。而國家對煤制油的態度也由最初的“熱衷”轉為“謹慎”,只不過,現在換作新能源。
“煤制油”大躍進
近幾十年來,國際石油價格波動一直牽動著經濟運行最為敏感的“神經”。2004年以來,國際油價節節攀升,國際石油市場的供求關系和價格變得越來越敏感。但隨著中國需求猛增,石油進口量大幅上漲。作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中國對進口的依賴明顯增強,甚至超過50%的警戒線。
在此背景下,能源危機使能源替代產業呼聲越來越高,在資源稟賦以煤炭為主的中國,曾備受質疑和爭論的煤制油戰略浮出水面,政府謹慎、穩妥的發展步驟依然堅定了投資者的信心,煤變油迅速成為煤炭行業熱門投資項目。自2004年神華煤制油項目上馬,一大批的煤制油項目便聞風而動。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6年,中國在建和擬建的“煤制油”項目總生產能力已達1600萬噸,計劃投入的資金額高達1200多億元。到了2007年,除列入國家“十五”規劃的內蒙古、云南、黑龍江、陜西之外,山西、山東、甘肅、貴州、安徽、河南、新疆等地也躍躍欲試,國內數得出來的大型煤業集團大都在布局“煤制油”項目。
面對各地蜂擁上馬的項目,主管部門考慮到煤制油投資大、缺水等多重因素,從2006年7月至2008年8月,國家發改委3次發文叫停煤制油項目。
其間,發改委要求各級主管部門暫停煤變油項目核準,并提高了準入門檻,要求年產規模達到300萬噸以上。而在2008年8月,國家發改委又發布通知稱,除神華集團的兩個示范項目外,一律停止實施其他煤制油項目。到了2009年,按照媒體援引發改委某未具名官員的說法,國家至少3年內不會再批新項目,目前所保留的項目未來也更傾向于做戰略儲備。
從扶持煤制油發展到各地紛紛上馬,再到政策綜合治理,這一切與今日的新能源政策極為相似。
違背初衷的沖動
作為替代能源,各方熱衷新能源與煤制油有著相似的歷史背景。只不過,中國對新能源的發展需求似乎更加強烈。
在石油、煤炭等傳統能源已經越來越成為中國發展的無形束縛之際,中國對外獲取能源的邊際成本正變得越來越高昂。經濟不斷探底,各界大力發展新能源的呼聲日響。風險投資商、銀行、大企業財團等紛紛進入新能源產業,并對其大加贊美,預言未來將迅猛發展。各省市政府陸續出臺新能源規劃,聲明要大力支持發展新能源產業。看上去,新能源產業儼然已成為中國經濟未來的希望。
然而就在各路資本紛紛下注之時,產能過剩也讓剛剛“火”起來的新興產業備受爭議。有人認為過剩是個偽命題,市場還未完全啟動;有人認為在這個領域已經投資過熱,該降降溫。伴隨著爭議,2009年8月國務院敲響了多晶硅項目與風電設備產能過剩的警鐘。
隨后,發改委等部門舉起了“限產令”大旗,提高行業的準入門檻,要求各地淘汰落后產能,以控制產能過剩。(記者晏琴)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