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頗具中國特色的一項宏觀調控舉措,“調控令”多年來始終伴隨著中國產業的發展歷程。不過,當GDP驅動,地方政府對某個產業表現出極大熱情之時,帶有“行政命令式”色彩的產業調控政策大都趨于流產。
正因如此,對于日益膨脹的煤制油項目投資,盡管國家三令五申,仍然屢禁不止。按照有關部門的要求,目前煤制油仍處于工業化示范期,2010年后才進入產業化發展期,屆時的規模將達1000萬噸的生產規模。良好的政策愿景,以及未來瘋狂油價給“煤制油”項目帶來了誘人的經濟效益,這些都令投資者們興奮不已。
因此,即便部分沒有列入發展煤制油名單的企業,也從未停止過試制。他們辯解:煤制油能夠拉長產業鏈,是我國解決能源問題的發展方向。但它是否真正符合市場的本來面貌,上馬的時機是否成熟,以及巨大的潛在風險和環境成本可能被忽視了。
即便在國務院發出調控新能源的號令后,地方政府仍然有很強的發展沖動,然而卻使新能源行業滑向了非理性。蜂擁上馬項目,抑或重復建設產業鏈,致使產業在剛剛起步之時,便發展失衡。
事實上,中國從來不缺乏這樣“大干快上”的例子。在傳統領域更是屢見不鮮。以鋼鐵業為例,國家近幾年來曾多次出臺了關于控制產量問題的相關通報,不過企業卻一直在積極運作,叫停而未停。2009年,懸在鋼鐵行業頭上的過剩產能便高達1億噸。
多位分析人士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即使面對國家的宏觀調控,地方政府根本不會輕易放手。地方政府對GDP增長追求的偏好,是產能過剩背后的主要源頭。
更需要警惕的是,每有新興產業發展部署,總會有國家產業政策扶持保護,而審批門檻低,市場準入的容易和監管的缺失,又會導致無序競爭。
分析者指出,假若項目投資金額龐大,對地方GDP拉動作用明顯,當地政府往往不惜重金一哄而上,以期修好政績工程。加之在信貸寬松的背景下,許多以央企和地方國企為主的投資主體得益于資本便利而財大氣粗,在紛紛看好新興產業的市場預期同時,難以遏制急功近利的沖動而渴望分享其中一杯羹。當千軍萬馬無視結構調整需求蜂擁搶灘新興產業時,就為新一輪產能過剩準備了溫床。隨后,政府只能以“調控”收場。
如今,中國的新能源產業正在走向這樣的老路。
“目前中國的新能源發展現狀并不令人滿意。缺少總體規劃,技術發展不能滿足需求,推廣應用還面臨一系列體制機制障礙,有些領域出現盲目發展苗頭。”中國能源研究會第五屆秘書長鮑云樵告訴記者,保持新能源行業的健康發展,有賴中央做好行之有效的規劃。
一直呼吁要加快發展替代能源的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前局長、現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徐錠明也提醒,發展替代能源必須加強統籌協調和前期規劃,而不能蜂擁而上,盲目上馬。
倘若任其盲目發展,中國的新能源產業可能難逃從“支持”到“謹慎”的怪圈。不過,據記者了解,今后的國家政策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發展替代能源將圍繞4個方面開展工作,包括加強統籌協調、加強規劃工作、推進研發創新、加大政策支持。(記者 晏琴)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