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一窩蜂’的發展,不但是對資源的浪費,而且將來也會對整個產業的有序發展造成不良影響。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上馬的新能源項目完全是重復建設產業鏈,致使某些產業剛剛起步,就已出現發展失衡。”
在姜謙看來,新能源基地建設的首要條件是當地的資源基礎,太陽能基地建設需要看光照是否充足,只有光照充足的城市才具備這個條件;風能基地建設需要有風這種自然資源。城市能源基地的建設需要找準資源特征,不可不顧資源基礎與環境優勢而盲目上馬。
“我國國土面積大,南北氣候差異大,海岸線較長,資源較豐富。比如酒泉建設風能基地就是因為當地具有豐富的風能,河北張北、張家口等地區也是基于這樣的能源基礎。還有四川的多晶硅基地,都是建立在具備資源基礎的前提下去培育產業。”姜謙舉例闡述。
參照這個標準,我國西部、北部大部分地區海拔高的地方日照豐富,時間也長,全國2/3國土面積年日照時數在2200小時以上,每年太陽能光熱應用可以達到17000億噸標準煤,所以上馬太陽能項目相對有優勢。而風能方面,新疆、內蒙古、青海還包括山東、江蘇的沿海地區,風力資源都比較豐富,海上和陸上風能資源總計達10億千瓦。
如果我國西北部地區與沿海城市能夠把太陽能與風能合理而充分地利用起來,這將會推動新能源產業的巨大發展。
除了城市與地區需要具備的資源基礎,姜謙還提醒,從能源的使用情況來看,人類目前還處于嚴重依賴化石能源的階段。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目前在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中的份額還非常小,現在要依賴這些能源來解決我們的能源供應問題肯定并不現實,世界上也是如此。新能源逐漸替代化石能源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這些城市應該時刻保持一個清醒的認識。
國家規劃引導不可或缺
從總體來看,我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較快,許多行業居于世界前列。比如風力發電,2008年風電裝機大約620萬千瓦,僅次于美國的850萬千瓦。而國家的規劃也調整了此前的發展目標,明確到2020年我國風電裝機容量將達到1.5億千瓦,這意味著從2010年到2020年,全國風電裝機將凈增1.38億千瓦,年均新增裝機約1200萬千瓦。
對此,姜謙指出了新能源“蜂擁而上”的過程中缺乏產業引導這個弊病。“風電與太陽能發展的過程中,地方政府的發展缺少國家規劃的指導,而國家也缺少一個整體的產業規劃。”
姜謙指出的問題,在內蒙古風電輸出中得到了應證。近期,內蒙古電力表示,由風電產生的可再生電力由于電網容量不足正在被浪費。目前在內蒙古風輪機的安裝容量為70.5千兆瓦,而且另外的3.25千兆瓦正在建設中。但是經過風輪機產生的電力必須通過長距離輸送,而目前電網結構和輸送能力還不能滿足這一要求,導致風電不能被有效輸送到國內其他地方。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