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艱難摸索,遭受地震重創的德陽天池煤礦在宜賓重起爐灶
2月17日,春節還沒過完,德陽市天池集團公司(下稱天池煤礦)常務副總經理李曉軒就前往宜賓,辦理采礦權許可證及礦權協議價款的交繳、返還工作,并準備3月的奠基工作——這家德陽企業即將正式落戶宜賓。
“這是德陽市災后首個也是唯一一個在異地重建的資源性企業。”李曉軒話語凝重。
2009年7月起,李曉軒就一直待在宜賓市。“以后我們天池煤礦就要改稱宜賓市天池金堂煤業有限責任公司了(下稱新天池煤礦)。”
再過一年多時間,一個400畝的新天池礦場即將在宜賓崛起。這家擁有6000多員工的企業也將進入嶄新時代。
震后企業資產為零
德陽市天池集團公司位于綿竹市漢旺鎮,老國有企業,曾有著輝煌的歷史。“德陽市80年代才建市,天池煤礦50年代就誕生了。”李曉軒說。
一切因為地震改變了。
2008年5月12日,地動山搖,李曉軒跑出辦公室時,他驚呆了:“滿目瘡痍,一下子腦袋就蒙了。”就在幾分鐘內,天池煤礦遭到毀滅性破壞,生產系統全面癱瘓,生活設施大部損毀。地震造成天池煤礦241人死亡,6000余人無家可歸,企業震后資產為零。
這個時候,職工中更是彌漫著一種悲觀的氛圍,甚至有職工在互聯網上向全社會發出救援信號。“當時就覺得重建是沒有可能了,工廠已經全面癱瘓。當地已經不具備重建的條件。”李曉軒感言。
異地重建勢在必行
一家三代都在天池煤礦的李曉軒深深地明白異地重建的困難:資源性企業到異地發展,能不能得到當地的支持?再加上重建需要幾億元資金,這些錢從何而來?
盡管異地重建困難重重,但這似乎又是天池集團的唯一選擇。原來,經過幾十年發展,天池煤礦雖然具有較強的煤炭開采和煤礦經營管理能力,但卻面臨當地資源逐漸枯竭的窘境;同時,地震后企業“一窮二白”,6000多職工勞動技能單一,就業渠道狹窄,只能“另起爐灶”,解決職工的出路。
省政府提出將天池集團異地重建,并列入2009年開工的重大產業項目和災后恢復重建項目。宜賓是川內的煤炭資源大市,煤產業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經過多方協調,2009年6月12日,省政府第34次常務會審議通過了德陽市天池煤礦 (天池集團公司)地震災后在宜賓珙縣異地恢復重建的議題。該項目估算投資4.8億元,2011年實現竣工投產,建成后年生產能力為45萬噸。
按照 “三就地”(注冊、納稅、融資)的原則,天池集團、華電珙縣電廠共同出資在珙縣設立新公司。天池集團以持有的采礦權價款折股以及按國家災后重建相關政策爭取中央和省的資金支持作為資本金投入。華電珙縣電廠用現金入股。初步議定天池集團持股85%,華電珙縣電廠持股15%。提供原天池集團職工就業崗位900余個,重新簽訂用工合同后即可到新公司上崗。
產能是震前近10倍
2009年1月,根據省政府辦公廳《研究推進德陽天池集團公司災后異地重建有關工作的會議紀要》,德陽市天池集團公司地震災后異地重建工作協調小組對珙縣三號井田金堂礦區等資源進行了一定的了解,最后決定新天池煤礦礦址選擇在珙縣底洞鎮下瓦場,建一座45噸/年的中型礦井。
金堂井田的采礦權以協議的方式有償出讓給天池集團,并按照財政有關規定實行“收支兩條線”,將省級分成40%部分資產權屬 (約值3600萬元)作為支持德陽市災后重建補助給天池集團,作為國家資本金投入。對于四川發展(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德趕壩井田1000米范圍內的礦權評估價款、珙縣政府金堂井田歸地方分成的40%部分礦權價款由天池集團同兩單位另行協商解決。
投資4.8億元的新工廠,如今已有近1億元的投資注入。德陽市政府出資5000萬元,省產業重建資金4000萬元,省國資委出資200萬元,省發改委出資300萬元。“這些錢已經滿足2009年工作開展所需的投資,現在正籌劃2010年的投資。”李曉軒透露了 “地震前我們年產能僅4萬噸左右,而建成后的新廠年產能將超過40萬噸,當地的儲量可供開采50到60年。” (劉星)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