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順義區天竺空港工業區的一個空曠廠區內,一排整齊的鋼架槽形拋物面集熱器正貪婪地“吮吸”著正午的太陽熱能。
“熱能聚集在含有特殊油質的吸熱管上,將油加熱到400攝氏度,熱量再將水加熱為水蒸氣,進而驅動一臺渦輪發電機發電。”北京中航空港通用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航通用”)副總經理張志明說。
這是中航通用自主研發、設計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槽式太陽能熱發電”成套設備樣機,在張志明看來,設備樣機能夠實現成功發電,意味著公司在“槽式太陽能發電”產業化上邁進了一大步,并使得我國獨立建造大規模槽式太陽能熱發電站成為可能。
而目前,國內甚至亞洲都尚無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光熱發電廠。
突破技術障礙只是第一步
不使用多晶硅,不通過薄膜電池,只要將太陽能聚集起來,通過槽形拋物面集熱器,就可以驅動汽輪發電機發電——在國內多晶硅光伏產業或許帶來新的環保隱憂的擔心之下,這樣的思維無疑更具低碳環保的新能源意義。
但光熱發電在我國仍一直處于技術研發階段,中國乃至亞洲都沒有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太陽能熱發電廠。
“國內近幾年也不斷地有廠家進行光熱發電技術的研究,中科院已經投入部分經費在研究相關課題,但是目前還沒有能夠將此技術應用到電力系統,該技術之前都停留在實驗階段。”國務院參事、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徐錠明如是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說。
“我們已經實現了技術上的突破,與普通光熱發電站相比,槽式熱發電僅增加太陽能集熱器部分,綜合考量技術與環境等因素,其經濟性和發展前景完全有可能與普通熱電競爭。”張志明說,中航通用突破了這樣的技術障礙,這也就預示著我國獨立建造大規模槽式太陽能熱發電站將成為可能。
張志明告訴記者,中航通用已經與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合作,實現了太陽能集熱系統從技術到生產的完全國產化。“我們采用了成本低廉的對日跟蹤驅動系統和具有強化換熱功能的線聚焦強化集熱管系統,大大降低了槽式太陽能熱發電的成本。
在張志明看來,國內的材料再加上他們自有的技術,就能夠完成整套設備的制造。
而針對太陽能日照強弱不穩定等因素,張志明說,中航通用采用了蓄熱裝置貯存多余熱能。在日照不強烈時,可通過蓄熱裝置釋放熱能,削平波峰波谷。“槽式太陽能熱發電可與傳統發電方式交替使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張志明說。
產業化之路尚遠
國務院參事石定寰就對記者表示,國內光熱發電在工業成本及儲熱技術等問題環節尚待突破。
張志明介紹,目前光伏發電的成本仍然是火電的10倍。而利用國產設備建造一個50兆瓦的槽式太陽能熱(光熱)發電站,聚光陣列的設備投資預計在10億元左右(含土地成本),單位設備投資在1.5萬元/KW左右。而比較而言,同等規模的光伏發電站則需20多億元和4萬元/KW左右。
“槽式太陽能熱發電在我國現有可再生能源技術中,性價比非常高。”張志明對槽式太陽能熱發電的應用前景十分樂觀。
讓他覺得樂觀的還有國家一再明確的對新能源發展的大力支持。3月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今年要大力培育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在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姜謙認為,比起光伏發電,光熱發電更方便于和目前國內的電網對接,因為光熱發電的基本原理和火力發電的原理相似,而國內的發電網絡的建設主要是以火力發電為主。而光伏發電由于是利用多晶硅電池等載體把光能轉化成電能,所以對傳統電網的調控能力考驗很大。
然而,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講,盡管光熱的成本相對較低,但一次性投入巨大,占用的土地面積也非常大,在產業化方面也有更大的壓力。
盡管張志明說,中航通用已經實現了技術上的突破,然而,在新能源市場光熱發電仍然只是一員新兵,要實現產業化,還有眾多問題需要解決。
張志明認為,新能源設備企業應該形成從基本材料、主機設備到系統設計集成的完整產業鏈,生產企業一體化將是未來企業的發展趨勢。“如果只做產業鏈的其中一環,抗風險能力則弱,若打通上下游產業,實現經營一體化,則能大大加強企業自身的實力。”張志明告訴記者,中航空港發電站建立后,將配套上馬太陽能測試車、清洗車、維修車,分別實現建站選址,測光等聚光槽式玻璃鏡面清洗及專業維修等光熱發電的相關配套服務功能。
一個更為現實的問題是,槽式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在國內尚屬首創,還沒有相應的行業標準可供考量和檢測。
另外一個擺在中航通用面前的現實問題是資金問題。中航通用目前的資金來源僅僅是依靠本公司的資金以及集團公司的支持。
張志明也承認,如果沒有強大資金的持續支持,光熱發電要想實現產業化也只是一紙空談。“我們也在通過各種方式尋求資金支持,未來不排除把該項目單獨出來融資的可能。”(張一君)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