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末到8月初的北京夜晚,清風吹散了夏日的炎熱,北京北四環外的奧運場館群,安穩地臥在夜幕中,聽憑時間靜靜地流向午夜。
仿佛就在一瞬間,國家體育場“鳥巢”外突然燈光四射,車水馬龍,人聲鼎沸。一輛輛奔馳穿梭而至,一位位衣著光鮮的“政要”次第下車魚貫入場。
仔細一看,這些“政要”和“體育官員”個個都是中國面孔,有的臉上甚至稚氣未脫。盡管如此,他們的行為舉止仍然得體大方,像模像樣,接受完安檢后在聯絡員或服務人員的帶領下走向自己的座位。
“我們是來模擬外國政要入場的,”一位接受《環球》雜志記者采訪的北京大學生說,其實除了在“鳥巢”,在北京大學體育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體育館等一系列場館,這種迎接外賓到來的演習,都在不斷地操練并改進著。
“這樣的演練可能還要進行幾次。”每隔幾天的深夜,“鳥巢”周遭都會熱鬧一番。除了這種為接待外國元首和重要官員進行的特殊演練,還有各大媒體都趨之若鶩、多方打探的開幕式彩排。
在開幕式彩排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不單是喧天的鑼鼓和精彩的表演,還有7月30日晚在“運動員”進場時不期而至的瓢潑大雨。在運動場燈光的照射下,大雨傾瀉到場地中排練者的身上,但他們仍然有節奏地著手掌,為進場的“運動隊”歡呼著,風聲雨聲和著這掌聲歡呼聲,提前奏響了北京人的奧運交響曲。
這一刻,場內的所有人,都在感動中期盼著那個將會鐫刻在北京歷史上的日子。
“嘴巴甜”的賽會志愿者
當奧運會前的演練彩排結束進入賽時后,來自各部委和學校的人們可以舒服地在家里通過電視觀看精彩賽事,然而,對于賽會志愿者來說,考驗才剛剛開始。
如果賽場中有一位外國官員,非要喝場館里不提供的飲料,你會如何應對呢?
“先用善意的口氣對他說這里沒有他想要的飲料,然后對他說明為什么會沒有這種飲料,接下來向他推薦場館里有的飲料,也就是合適的替代品。告訴他如果他事先對我們提出飲料的要求,我們會準備,但一般情況下不可能準備得特別齊全,畢竟不可能十全十美。不過,場館里有中國特色的很好喝的茶,問他要不要嘗試一下呢?”
相信聽了這些話,就算是有火氣的人都會平靜下來,接受不同的選擇。這種應對方法,是北京大學體育館日常演習的一個小小情節。田昊是這個場館里禮賓部15名賽會志愿者之一,她告訴《環球》雜志記者,為了解決來賓的各種問題,場館工作人員和志愿者每天都要討論各種預案,并進行小型的演練,把自己訓練得“嘴巴甜”,可以以禮相待,換位思考。
像田昊這種主要在場館(包括競賽場館、訓練場館和非競賽場館)進行志愿服務的賽會志愿者,北京奧運有7.5萬名。賽會志愿者錄用工作結束于2008年5月,報名人數超過100萬,他們的服務領域主要是禮賓、翻譯、安保、醫療和聯絡。
賽會志愿者是與比賽最接近的人,也是接受最大考驗的人。田昊說,從正式被確定為志愿者后到現在,一直處于比較忙碌的狀態中,雖然工作內容并不辛苦,但由于“外事無小事”,所以“責任大、壓力大、要求高、沒經驗”,就覺得不那么容易。“何況,在暑假期間不能回家,還需要朝九晚五地上班,而且由于我已經大四畢業,沒有宿舍,只能借宿,還是覺得有些辛苦的。”
通過進一步調查,記者了解到,“要求高”其實更多地來自志愿者自己。比如,禮賓部有一項內容是禮賓旗幟管理,也就是管理乒乓球56個參賽隊的國旗區旗以及與奧運相關的旗幟。為了保證不出差錯,志愿者將每個國家的名字都抄下來進行背誦,并與國旗一一對應。為了保證任何國家的人都賓至如歸,每個國家的名稱都進行了音標的搜集整理,保證絕不會念錯。臨近比賽時要懸掛旗幟,為了使每一面國旗都看上去平平整整,志愿者們將所有旗幟都熨平晾干……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如果不講述出來,可能根本不會有人注意到。但就是這樣的小事,才使志愿者成為“最可愛的人”。
提供一切公共服務的城市志愿者
與賽會志愿者相比,北京奧運的40萬名城市志愿者們必須在炎熱的天氣里,為有需要的人提供信息咨詢、語言翻譯、應急救助等志愿服務。2008年6月底,城市志愿者報名工作結束,報名人數達207萬,他們的主要工作地區為奧運會場館周邊區域及重要交通樞紐、商業網點、旅游景點、醫療機構、住宿酒店、文化活動場所等城市重點區域。
7月20日,40萬名城市志愿者正式上崗,要尋找他們很容易,因為他們身著統一的藍色服裝,站在藍色立方咨詢臺中,隨時以微笑幫助有需要的人。
在軍事博物館地鐵口的藍色立方亭中,每天都有至少三名城市志愿者提供服務。除了提供地圖、志愿者宣傳折頁和“微笑倡議”等資料以外,藍色立方上還懸著“提供針線包、打氣筒、醫藥包”的字樣。記者路過藍色立方時,正好有位女士詢問如何去中華世紀壇,一位大學生志愿者很有禮貌地指向馬路:“您沿著這條路向前走,到紅綠燈的時候向右拐就可以看到了,過馬路時請小心。這是我們的‘微笑倡議’,舉辦成功的奧運會,不僅需要志愿者的微笑,更需要每一位公民的微笑。”問路人很滿意地拿著倡議資料轉身離去。
北京奧運會招收的城市志愿者,年齡的下限為14歲,不設上限。因此,在藍色立方中,不時能看到瘦小的或者白發蒼蒼的志愿者。
今年75歲的楊景琇老人,從申奧成功那年開始學習英語,后來成為故宮鐘表館的志愿講解員,現在,他每天騎自行車在北京城穿梭,前往自己所在的志愿者服務站臺;9歲就創辦個人環保網站“任藝環保網”、12歲入圍“2005年綠色中國年度人物獎”的北京十五中分校初二學生任藝,去年剛滿14歲,便立刻在網上提交申請,經過審核,成為城市志愿者……每一個志愿者的故事都不簡單,但他們卻在這個夏天成為40萬人中最普通的一員。
100萬社會志愿者
社會志愿者是賽會期間在社會公共場所,通過開展秩序維護、文明倡導、環境美化、扶危助困等志愿服務的志愿者,在北京奧運期間,將有100萬社會志愿者服務于社會的各個角落。
69歲的王大媽是一名退休工人,像往常一樣,她每天在石景山區魯谷六合園小區內參與社區治安志愿巡邏。巡邏完,她便與其他的幾位志愿者在小區門口坐著閑聊。她告訴《環球》雜志記者,“奧運了,我們也盡一份力嘛。不能做大事,但像花盆放歪了容易傷著人這樣的小事,我們還是可以制止的。把身邊的小事做好,也是為奧運貢獻力量。”像王大媽這樣活躍于社區、街道的社區治安志愿巡邏志愿者,北京還有幾十萬名。
除此之外,社會志愿者還包括排隊示范志愿者引導員——他們不僅引導大家排隊,同時處理站臺周圍的垃圾,給市民一個良好的乘車環境;在公園開展旅游咨詢和秩序維護服務的公園系統志愿者;在全市加油站開展節能宣傳、文明駕駛、路線咨詢等服務的加油站點志愿者……
再加上賽時在現場帶領觀眾互動、營造熱烈賽場氣氛的20萬啦啦隊志愿者,北京奧運近170萬志愿者已經集結完畢,北京街頭,隨便哪個角落,都能發現他們的身影。
志愿者的辛苦令人感動。而為了成功舉辦奧運會,還有很多北京人為響應單雙號規定而改變自己的行程,為了上下班錯開高峰期而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還有很多人放棄了休息而加倍努力地工作。即使他們沒有被稱為志愿者,他們的行為,仍然會被這個城市銘記。正因為這樣,我們可以說,在北京,人人都是志愿者。(樂艷娜)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系。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