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圖:奧運經濟 中新社發 呂建設 作
|
插圖:奧運經濟 中新社發 呂建設 作
|
中新網8月26日電 香港《星島日報》8月26日發表社論《不宜夸大“后奧運效應”》說,國際形勢的發展,包括油價上落影響通脹,以及歐美經濟衰退危機可能打擊中國出口貿易,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比奧運因素更加大。
社論摘錄如下:
北京奧運會閉幕,一輪觀賽亢奮過后,大家關心經濟會否出現“后奧運效應”。
過去二十年,奧運主辦城市所屬國家,在奧運年的股市只有西班牙有下跌,至于奧運后一年大都上升,只有韓國牛皮上落,但在此之前,韓國股市已連續兩年分別大升了九成和七成。
至于反映國家經濟增長的本地生產總值,除了澳洲,所有主辦國在奧運后一年幾乎全部放緩,西班牙更出現經濟倒退。作為一九九二年巴塞羅納奧運會主辦國的西班牙,奧運后一年經濟倒退了百分之一點二,股市反而飆升了五成多,顯示奧運后股市和經濟表現未必同步。
總而言之,奧運前由于國家要投入大量資源興建運動場館和設施,再加上各行各業憧憬奧運帶來的經濟效益大展拳腳,往往可刺激經濟增長,甚至產生經濟過熱。以一九八八年漢城奧運會主辦國韓國為例,在奧運前一年和奧運當年,經濟增長都達兩位數字。奧運之后,各種建設步伐和經濟活動放慢,有城市更因奧運前舉債大興土木而削弱日后投資基建的財力,形成“一節淡三墟”的局面。
北京今次籌辦奧運,七年來花了超過三千億元人民幣,遠遠拋離其它主辦城市,當中一百三十億元是建設場館,其他大部分花費涉及城市建設,不少工程都要趕及以一個“新北京”來迎接“新奧運”。過了奧運的死線,建設步伐難免有所放緩,“后奧運效應”會否在北京出現而擴及全國呢?
北京奧運經濟研究會執行會長陳劍日前形容,有些行業可能會在京奧后調整。但他也指出,建筑及房地產業則在京奧前已經有調整。換句話說,當局沒有任由奧運經濟泡沫不斷膨脹,即使奧運后調整,也不會出現一落千丈之局。
當局在奧運前不只對北京澆冷水降溫,對全國也是如此,以控制物價上漲和防止經濟過熱為宏觀調控主調。縱使市場和民間一再傳出政府會“托市”搞好奧運氣氛,從這一陣子的股市表現來看,當局也沒有這樣做,股市已經從高位下跌了六成。
北京市為了奧運投放資源最多,大家都預期奧運后經濟放緩。不過,北京市經濟只占全國經濟總量百分之三點六,雖然七年來花了三千億元,但單是四川地震未來災后重建估計都達一萬億元,故此大家毋須跨大北京市經濟輻射到全國的影響。
此外,當局在京奧前為經濟降溫,避免爬得愈高跌得愈重,現在沒有了“奧運泡沫”的顧忌,反而有較大自由度設法保住經濟增長,這陣子又公布會安排三十五億元助中小企解困,又上調部分紡織品出口退稅率,又增加商業銀行信貸規模,又容許增加電價,“好消息”接連出臺。
國際形勢的發展,包括油價上落影響通脹,以及歐美經濟衰退危機可能打擊中國出口貿易,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比奧運因素更加大。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