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宅禁商缺少法律依據?
“北京市工商局的這個政策出來之后,有很多業主來咨詢。”北京市英島律師事務所副主任鄧澤敏表示,這個問題他自己也比較糊涂——
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不是一級立法部門,那么他制訂并發布具有普遍約束力的“6·19通知”,在程序上就存在瑕疵。而且,目前中國法律法規中尚沒有針對在居民樓內開設公司的禁止性規定。只有上海、廣州等城市以地方立法的方式進行了規范。
據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關于設立公司的條件之一是“有公司住所”;《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規定,申請設立公司應當向公司登記機關提交的文件之一是“公司住所證明”,而該條例第二十四條對“公司住所證明”明確界定為“能夠證明公司對其住所享有使用權的文件”。也就是說,法律并沒有對公司住所的性質進行明確限定。
此外,2002年北京市工商局《關于在居民住宅樓內設立企業有關問題的通知》指出:“允許企業(或個體工商戶)以居民樓中的居住用房屋作為住所(經營場所)從事科技開發、咨詢服務、市場調研、企業形象策劃、打字、復印、圖文設計、動畫制作和廣告經營活動……”不但沒有“住宅不得辦公”的規定,相反,對于相關行業,北京市工商局甚至曾經允許“住宅辦公”。
“治理這一問題缺少有效的法律依據。”鄧澤敏認為,如果嚴格執行“住宅不得商用”的規定,不僅企業沒有準備好,開發商、投資業主也沒有準備好,基層政府相關部門及司法部門同樣沒有準備好。
應盡快出臺實施細則
不僅對投資者,6·19禁令對很多準備創業的人來說也是一道屏障。原本創業初期為了省錢選擇居民樓開公司,這個禁令一出,只能多花錢去寫字樓。
據了解,北京現在甲級的寫字樓大概兩百四五十棟,乙級的寫字樓還要更多。這些寫字樓大部分處在空閑狀態,很多樓的利用率只有五六成左右,一些利用率甚至只有二三成。
張翰坤認為,如果公司從居民樓搬到寫字樓,從相應的級別的物業來說,成本可能增加10%到20%。
“但如果把北京市的寫字樓都充分利用起來,應該能夠滿足很大一部分的需求。”張翰坤說,現在并不是說離開住宅就沒法生存了,空間還是有的。
據了解,鏈家房產中介最新統計的一項數據顯示,從禁令發布以來的一個月,北京中低檔寫字樓的成交量上漲了60%,各大中介公司寫字樓的咨詢量顯著提高。
雖然禁令已經開始執行,但具體的實施細則目前還沒有出臺。業主吳先生特意咨詢過北京市工商局。據他介紹,當時對方表示壓力也很大,已經確定向北京市政府匯報,實施細則也會盡快出臺。
有意思的是,吳先生說,他了解到,在這件事上,北京有的區可能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因為公司太多,如果都清出居民樓,會對該區的經濟產生影響。
“從城市功能完善的角度來看,民宅禁商,我覺得是能夠走下去的”李紅宇說,現階段的重點應該盡快出臺實施細則。
張翰坤則認為,對于已經即成事實的項目,要看有沒有比較妥善解決的方法——針對那種根本不能住的、以商住為對象的樓盤,應該有相應的措施。比如建外SOHO,幾十萬平方米是純住宅項目,但是整個社區基本都用作辦公,現在也沒有強硬說讓公司搬出來。
“我覺得至少不要太生硬,但對于可以住的,本身就以住宅立項,也是以住宅而設計的,但是后期由于地區的整體的發展,商務氛圍的增長,導致這個地區有一定的商務氛圍,自己在可以住的情況下把它轉成商的,這樣要還居住于民。”張翰坤說,至于這個禁令能不能把商戶請出民宅,還要有一個過程。(李松濤)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