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對于中國銀聯品牌營銷部負責宣傳的工作人員而言,這幾個月的主要工作,是不斷地向前來咨詢和采訪的媒體解釋有關銀行卡收費的問題。
從今年5月份開始到現在,因為銀行卡跨行查詢收費等問題,媒體和民眾對中國銀聯一直持續著近乎一邊倒的“聲討”行動。
最新的消息是,目前已收費的大銀行多數愿意做出讓步,即允許持卡人每月有3次的免費查詢,這很可能成為普遍化的“調整方案”。尚未收費的中小銀行可能最終放棄收費。
三毛錢引發的爭議
仿佛是一夜之間,長期以來銀行提供的“免費午餐”銷聲匿跡。銀行卡收取年費、跨行查詢取款收費、小額存款收費、提前還貸收費等等,短時間內讓很多金融消費者應接不暇,一時難以適應。
回過頭來再看最近因跨行查詢收費引發的爭議,依然有著許多戲劇性的成分,其間猜測和傳言不斷。
2005年10月,中國銀聯下發《關于收取品牌服務費、對跨境跨行查詢交易收費以及調整跨境取現交易手續費標準的函》,計劃2006年1月1日起,銀聯卡跨行查詢開始收取手續費。
這一舉動遭到了很多人的質疑,因為在2004年3月1日施行的《中國銀聯入網機構銀行卡跨行交易收益分配辦法》中,并未明確收費具體事項,只表明“暫不規定ATM跨行查詢收費”。
2006年2月10日,中國銀聯表示,目前相關具體收費方案未定,具體實施方案將會在銀行的正式公告中予以明確。4月初,媒體傳出中國銀聯初步定于5月8日起對銀聯卡跨行查詢收取費用。4月27日,中國銀聯相關人士在媒體澄清:“跨行查詢收費目前暫無時間表!
然而,5月9日,交通銀行率先發布收費公告,稱將于6月1日起開始收取跨行查詢費,境內跨行查詢手續費0.30元/筆。緊接著,工、農、中、建四大銀行發布收費公告,將于6月1日起開始收取跨行查詢費,境內跨行查詢手續費0.3元/筆。
收費公告剛出沒多久,6月2日下午,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惠州市環保局副局長黃細花便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寄出了一份緊急建議,建議國家價格主管部門暫時叫停銀行卡ATM跨行查詢收費,并組織聽證,同時還呼吁有關方面對銀行中間服務收費加強法律審查。
此外,上海市民鄧維捷還于7月4日把交通、工商、建設3家銀行及中國銀聯送上了被告席,要求四被告返還已收查詢手續費用,同時停止侵權,并取消銀行卡跨行查詢收費。媒體稱,不管官司輸贏,這都將成為一個標志性的事件。
7月15日,某媒體爆出“中國銀聯醞釀100余項收費項目”的消息,再次引起公眾的強烈反應,聲討中國銀聯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
針對此,中國銀聯發表嚴正聲明:認為上述報道純屬虛假、失實報道。中國銀聯沒有醞釀向持卡人收費,更沒有所謂100余項收費項目的計劃。并稱對于刊載上述虛假、失實報道的新聞媒體,將保留進一步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近日,央行、銀監會有關人士表示,收費屬于市場行為,央行、銀監會已經就“如何解決跨行查詢手續費問題”表達了指導性的意見,各發卡銀行應根據自身的市場定位情況,制定各自的跨行查詢收費調整方案。
據銀聯內部人士透露,自6月1日開收0.3元/筆跨行查詢費用至今1個多月,全國ATM的跨行查詢量減少了10%左右。
民聲與利潤的糾纏
為什么小小的3毛錢會引發這樣一場聲勢浩大的討論?本刊接觸的諸多專家認為,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中國銀行業務長期以來集中在存貸款上,而且一直是免費服務。金融服務品種的單一,使得許多消費者對銀行在利息以外領域尋求收入來源的做法非常不習慣。
銀行卡收費的問題,“表面看是價格問題,實則是銀行制度規則層面與社會配套發展問題,是市場經濟下金融觀念轉變的一個過程。”我愛卡網站首席研究員何海濤對記者說。
眾怒的另一原因則與中國銀聯采取的不透明的運作方式有關。從跨行取款收費到跨行查詢收費,各家銀行均未向社會公布收費標準的具體測算方法,“消費者都不清楚這3毛錢的收費是怎么計算出來的。”一位專家說。在這種沒有雙方契約的情況下,銀行貿然采取收費行為,自然會引起強烈反彈。
“收費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成本方面的原因,二是促使消費者養成好的用卡習慣!敝袊y聯的一位內部人士對本刊記者說。而中國銀聯執行副總裁柴洪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更是認為,銀行跨行查詢收費是成本核算的結果,是按市場規律辦事!按舜纹鋵嵤窍笳餍允召M,遠遠低于每次跨行查詢的服務成本!
接受本刊采訪的商業銀行人士也普遍宣稱,跨行收費是對網絡和經營成本付出的一種補償。各家銀行一向的共識是,銀行卡各項收費均屬于國家有關規定的市場調節價,可由各銀行自行制定和調整,“只要監管部門沒有提出異議,這些收費就是合理合法的”。
某銀行信用卡中心的一位人士向本刊記者這樣解釋,銀行80%的利潤來自20%的高端客戶,但80%的人力卻用于投入那些20%的不產生經濟效益的客戶!拔覀優榇酥Ц读烁甙撼杀,這制約著銀行自己的發展!
但是這個成本到底是多少,在眾多質疑聲中,中國銀聯和各收費銀行始終沒有給公眾拿出成本的核算方法及數據。“主要是各銀行計算成本的方法不太一樣。有些專家的成本計算結果出來后,公眾又不信服!敝袊y聯的這位人士無奈地說。
“現在中國各商業銀行的很多業務都是混在一起核算的,因此銀行卡到底帶來了多少成本和效益很難說得清楚。”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許臻說。
中國銀行卡產業專家委員會成員、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系教授鐘偉曾在接受央視采訪時稱,機具成本較高是銀行收費的主要原因。
他認為,跨行查詢每筆3毛錢是“收少了”,本來成本是1.2元。他的依據是:據測算,平均一臺ATM柜員機一年的運營成本在5萬~7萬元之間。目前中國境內跨行的86000臺柜員機,一年的運營成本就達50億元。按2005年跨行交易總次數22.1億筆計算,每筆交易的平均成本約為2.26元,其中,跨行查詢成本約1.2元。
不過,鐘偉的這個成本核算方法并不被廣大的公眾認同。本刊記者曾試圖向幾家商業銀行索要其銀行ATM柜員機的設備成本及運營成本,但均遭到以“不便提供”理由的拒絕。
另一方面,據銀聯方面表示,消費者的一些用卡習慣也給銀行帶來了負擔。銀聯的一位內部人士告訴本刊,9.6億張銀行卡中,活躍卡僅三分之一左右,而活躍卡中常用于跨行交易的也不過有三分之一,跨行查詢交易的銀行卡更少。
“這些死卡給銀行帶來了巨大的系統資源浪費,只要這些銀行卡中還有一分錢,銀行每個季度都要為每張卡計算兩次利息,并把這些數據通過電子或紙質的形式保存兩年或更長時間,這不僅占用了銀行的巨量系統資源,而且還很難給銀行帶來效益!边@位人士說。
[page title=]
銀行卡的困境
從1985年3月中國銀行發行第一張銀行卡到現在,中國大陸的發卡機構從2000年底的55家增加到了2005年底的近160家,發卡量從2.77億張增加到了9.6億張,其中借記卡9.2億張,占95%;信用卡(包括準貸記卡)數量約4000萬張,占5%。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重要的銀行卡大國。
在中國,長久以來,商業銀行始終是銀行卡惟一的發行機構。中、農、工、建四大商業銀行捷足先登,最遲至1992年,這四大商業銀行先后都發行了自己的銀行卡。相比之下,其他股份制商業銀行的銀行卡業務起步稍晚。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侯炳輝教授向本刊介紹,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成為股份制商業銀行開始發行銀行卡的集中期。1993年,央行開始推行金卡工程后,各銀行紛紛斥巨資打造銀行卡的前期業務——發行銀行卡,鋪設POS機(電子收款機系統)……
據中國銀聯的人士介紹說,在銀聯誕生以前,民眾是不能隨意跨行使用ATM服務的。2002年3月,以建立和運營全國銀行卡跨行信息交換網絡系統為己任的中國銀聯宣告成立,銀行卡的跨行交易使用成為可能,這更加促進了銀行卡的發展。
在銀行卡行業最發達的美國,利息收入占到整個銀行卡業務的12.28%。但中國的銀行卡業務格局初成,大多數持卡人尚沒有透支消費的心理,銀行收取的利息和滯納金極為有限。大量的銀行卡對客戶是免費提供的,因此銀行獲得的年費收入很少。
為此,中國人民銀行曾經試圖強行要求四大商業銀行徹底開放自己的網點,實現跨行通存通兌。四大商業銀行的行長雖不得不同意執行,但由于在執行中四大銀行的員工缺乏積極性等原因,以至于經常出現一些技術故障導致跨行交易行為不能順利完成。
因此,銀行在興奮于發卡量的飛速增長的同時,很快就尷尬地發現,量的增長并沒有帶來利潤的增加。
據一位銀行界人士說,中國人民銀行在20世紀90年代末舉行的一次銀行卡工作會議上,商業銀行的領導在匯報工作時經常聲稱銀行卡發行量增加了多少,銀行卡儲蓄量增加了多少。
“實際上,銀行卡的儲蓄并不能直接帶來利潤,恰恰相反,儲蓄量越多,帶來的是越多的利息支出!边@位人士說。
“以前,我們注重快速擴張?ㄊ窃桨l越多,可用卡的卻不多,出現了很多睡眠卡。睡眠卡不僅沒帶來效益,反而占用了資源。只有讓卡動起來,才能帶來利潤。所以,銀行后來不僅注重銀行卡量的擴張,同時也開始追求銀行卡質量的提高!蹦炽y行的一位人士說。
目前國內信用卡有三部分直接的利潤來源:一是發卡費,二是手續費,三是透支利息收入,即循環息。按照目前中國關于銀行卡的管理規定,透支利息折算成年利率高達18%~25%,相當于一年期貸款利率的三倍,扣除相關費用成本后,該部分業務的利潤率也在80%左右。
但是,國內信用卡業務循環利息的收入并不高。資料顯示,目前,中國信用卡市場利息透支收入,平均比例為22%。最主要的收入來源還是年費收入,平均比例高達55%。
銀聯是干什么的?
隨著爭執的不斷升級,“中國銀聯正陷入被‘妖魔化’的深淵。‘壟斷組織’正是目前扣壓在中國銀聯頭上最大的一頂帽子!敝袊y聯一位內部人士對本刊說。
有文章稱,中國銀聯既是信用卡市場的規則制定者,推行“跨行查詢收費”和其他各類服務項目,同時還侵占商業銀行的利潤領域。
該文給出的理由是,按照商業銀行的發卡條例,發卡和收單都是商業銀行的“分內事”,而現在銀聯卻介入了相當一部分收單業務(收單行是指提供ATM機具的銀行,根據《中國銀聯入網機構銀行卡跨行交易收益分配辦法》,銀行卡跨行交易收益由發卡行、收單行和銀聯公司三者按8∶1∶1進行利益分配,現在大部分商戶的系統直接連接到銀聯,銀聯在扮演了收單行的角色之后,基本上可以在每筆交易中拿到兩成的利潤)。而這個正是基于銀聯在國內的壟斷地位。
不過,銀聯的人并不這么認為。中國銀聯總裁萬建華認為,中國銀聯本身是個“反壟斷者”。“從國際的情況來看,全世界的銀行卡標準幾乎完全被VISA和萬事達兩大組織壟斷,如果不建立中國銀行卡的自主品牌,中國銀行卡標準將被外資壟斷。”萬建華說。
然而,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從銀行卡業務的興起,到中國銀聯的成立,始終伴隨著行政力量的鐵腕推進。
2002年中國銀聯成立,銀聯成了連接銀行與商家及消費者的惟一平臺。銀聯獨此一家的地位是由行政力量促成的:在高層的不斷關注和促成下,中國人民銀行正式提出了2002年銀行卡聯網通用工作“314”計劃——300個城市銀行卡聯網通用、100個城市銀行卡跨行通用、40個城市推行異地跨行的“銀聯”標識卡。
從中國銀聯獲準登記的經營范圍可以看出,公司成立之初,就已被官方授予了壟斷(統一)經營全國銀行卡的特權;同時,中國銀聯并不是一個純商業機構,它還擁有對跨行交易業務糾紛的協調權和仲裁權,因此它常被認為是一個半官方機構。
另一方面,具體費率的制定,也始終有著央行的參與。1996年4月1日,由人民銀行頒布的《信用卡業務管理辦法》正式實施。其中規定:信用卡交易手續費率不得低于2%。1999年3月1日,《銀行卡業務管理辦法》出臺,正式出現了按不同行業區分刷卡手續費的規定,手續費率最低為1%和2%。2004年3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批復的《中國銀聯入網機構銀行卡跨行交易收益分配辦法》開始實施,該辦法分行業規定了相關手續費收費標準和利益分配辦法。
但是,上述資費和分配比率的制定并沒有公開透明的程序,甚至相關各方并沒有真正形成協商的機制,“中國關于銀行卡手續費的制定程序非常模糊,這個過程并不像是一個形成契約的市場過程,而像是一個出臺文件的過程!敝袊虡I協會的一位人士說。據業內人士透露:《分配辦法》的資費標準雖然是由央行公布的,但具體方案仍然是由銀聯提供。
業內人士據此指出,中國銀聯作為中國惟一一個銀行卡服務機構,出臺收費規定,具有依靠壟斷優勢獲取暴利的嫌疑。這正是人們討伐銀聯收費問題的一個出發點。
稿件來源:《中國新聞周刊》,作者:謝良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