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難來臨時,方恨措施少
臺風過后福鼎市初步統計,當時停泊在沙埕港的1萬多艘漁船里,有1千多艘毀損,400多艘船只沉沒,據專家分析,被當地漁民看作是避風良港的沙埕港之所以受到重創,是因為這次臺風桑美的風力過強,襲擊的重點之一也恰恰就是沙埕港,而在港口中躲避風暴的船只又太多,其中的不少漁船并沒有進入有效的保護區,但記者也發現,在臺風中喪生的人員,絕大多數都是那些留守在船上的漁民,也就是說,桑美來臨前,如果漁民們選擇了棄船上岸的話,肯定不會造成這么大的傷亡,那么,他們當時為什么沒有回到安全的陸地上,而是冒險留在了船上呢?
提到這次海難事件,福鼎市防汛抗旱指揮長蔡梅生多次難以控制自己的悲傷,他告訴記者,在臺風前一天,市政府的確要求所有船只進入避風港,同時為了保證人員安全,政府也要求船上人員必須上岸避風,但這個要求卻無法強制執行。
蔡梅生:“漁船上的人員撤離比漁排上的人員撤離難度要大得多,我們也可以說從目前情況看來,我們現在這次的手段和能力還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第一個的話要動員這么多船只,我們沒有這么多的船只來動員,沒有這樣的工具,光靠海洋漁業的一兩艘船是根本來不及動員的。”
不僅如此,記者還了解到,多年來福鼎漁民中形成了這樣一個海事慣例,在大風刮起來的時候,假如漁船上沒有人,漁船很可能脫錨,這樣很容易撞到其他船只,所以漁船避風,是以抗風來實現的,就是大風起來的時候,船老大要開足馬力,用船頭對準大風,實現一種動態平衡,從而保證漁船的安全,這個海事慣例是否的確是漁民不肯上岸避風的最主要原因?記者來到沙埕港的南鎮村了解情況。
陳家女:“有說,在電視上,鄭市長也有在那邊講,但就沒有實施,所以說漁民也就一個個也麻痹。”
陳女士所在的家族是南鎮村上一個很典型的靠打漁為生的家庭,臺風那天晚上這家人有八個人留在兩艘大船上避風,臺風過后,兩艘船都沉沒了,三具遺體已經找到,還有五個不見蹤影,陳女士告訴記者,雖然他們提前知道了臺風桑美即將到來的消息,但由于獲取的信息十分有限,僅靠這些信息,很難做出準確的判斷,而漁船上的人們由于通訊設施的簡陋,得到的信息更加有限,根本無法預料到即將到來的巨大風險。
陳女士:“原來避風的時候,電視它有講,但是沒有實施,船上看不到電視,因為桑美這個臺風,風速走得很快,大家都在船里干活,他們也不懂得東經在哪里,北緯在哪里,他們也不懂得,他們就打個電話回來,到底現在臺風在哪里,因為女人也不懂得,只是說給他們聽,他們說也不懂得。”
陳女士告訴記者,假如親人們知道這次桑美是正面襲擊避風港的話,他們是不會留在船上避風的,南鎮村另一家人也有這種想法。
南鎮小劉:“象征性地通告一下,哪個大家都知道,只能靠收錄機,只能靠這種設備接受一下,那怎么說得清楚呢。”
小劉的大哥在這次臺風中遇難,小劉已經在大海上找大哥的遺體有五天了,小劉是在8月10日下午四點的時候跟大哥失去了聯系,這時其實離臺風襲擊還有很長時間,小劉一直認為要是能早點告之大哥桑美正面襲擊的避風港的消息,可能情況就不會是這樣。
記者在采訪時發現,政府沒有強制大型漁船上的人員撤離,不僅是因為工作人員和船只的缺乏,還有一種不得已的苦衷。
蔡梅生:“假如說人棄船走了,大的船只可能下沉淹沒,同時它也可能撞擊海堤,這個海堤撞擊后造成的損失那是不可估量的。”
記者了解到沙埕港周邊有幾條海堤,海堤背后就是很多鄉鎮,這些鄉鎮都在低洼地上,假如大船撞擊海堤,海堤一旦決口,就會釀成重大慘禍,這次桑美就已經把一些船只卷起狠狠摔到了海堤上。
蔡梅生:“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探討,假如我們人員能夠多轉移,多撤離那些船上的群眾的傷亡,那群眾的傷亡肯定就會少些,這是肯定的,這有賴我們今后怎樣進一步完善抗擊超強臺風的預案。”
看來,無論當地政府和漁民,面對這場罕見的超強臺風,都沒有做好足夠的心理準備,但是臺風的破壞力并不會因為人們的大意而有絲毫減弱,直到悲劇降臨時,讓所有的人措手不及。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