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附近住著這樣一群人:他們沒有固定的房子,僅僅在樹上搭個窩,而且不停地在森林深處遷移,他們被旁人稱為“鳥人”。在上海,也有這么一群人,他們受過高等教育,有著不菲的收入,有些是城市的外來客,有些是城市的土著,因為各種原因,他們不停地做著遷徙運動,他們稱自己為“鳥人”。
昨天傍晚,在南京東路的一家茶坊里,“鳥人族”網友聚在一起,互相交流著自己在這個城市里不停搬家的趣味。社會學家認為,這類城市中的新移民,能夠給城市和自己帶來鮮活血液,但也應注意對自己進行心理調節。
“鳥人族”開大會講故事
“組織這個聚會純屬偶然。”發起者筱佳說。上周末,她登錄了一個聊天室,無意中說到自己最大的興趣是不停地搬家,可以媲美“鳥人”,沒想到這個說法引來一片贊成之聲。原來,聊天室里的不少人跟筱佳一樣,喜歡游走于城市的每個角落。
“我當時就想,我們這種像鳥一樣不停飛翔在城市上空的人,如果聚在一起互相交流一下,那該多有趣。”于是,她當即在網上發起了聚會的號召。
昨天傍晚,大家帶著約定的暗號相聚在茶樓,筱佳發現,這些人的共同點是,受過高等教育,至少是大學畢業,有著不菲的收入,對生活有著極大的熱情。在聚會上,每個人都講述了自己精彩的故事。
“鳥人族”的故事
故事一:每個地方最多住半年
筱佳對自己是一個“鳥人族”深感自豪。出生在重慶的她在上海讀大學,“喜歡上海的理由很簡單,這個城市總能給我一種新鮮感。”大學期間的每個周末,她都會隨意地乘上一部公交車,隨意地到達一個站臺,再換上另一部公交車,到另一個陌生的地方,欣賞沿途的景色。
在五角場呆了四年,畢業后,筱佳立即把房子租到了城市的另一個角落,開始新的生活。在每一個租住地,筱佳的停留時間不會超過半年,當周圍的環境變得熟悉之后,她會尋找另一處新的居住地。
“現在我對這個城市的熟悉程度,絕對不會低于很多本地人,我喜歡捕捉城市不同角落的不同氣息。”筱佳說。
故事二:想要吃遍上海灘
尹南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之所以選擇做“鳥人”,目的是尋找不同區域的美食。
畢業后,尹南就搬出了父母家,開始了在外租房子的生活。每選擇一處居住地,他就會把尋找附近的美食作為自己閑暇時間的最大樂趣,統統試吃一遍。而美食吃遍之日,也就是他再次搬家之時。“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乎?”旁人看著他搬家累,但他卻自得其樂。“如果不是不停地嘗試,我或許永遠也不會知道思南路的小餛飩、祥德路的燒烤、延長路的芝麻餐館和中山北路的西夏食府。”
故事三:環境所迫所以不停奔波
與前兩位不同的是,連盛不是自愿喜歡搬家的,但他搬家的次數在參加聚會的朋友里絕不算少。“大部分時候是被逼的,比如房租到期、房東不再租了,再比如公司的房子賣了,不能再租了,所以馬不停地奔波。”連盛提起搬家就連連搖頭。
一年內搬過三次家的梅林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這么“凄慘”,每次看的時候都好好的,但住進去卻總有不滿意的地方。對睡眠要求很高的他,要求房間一定要安靜,但要達到這個條件卻又要兼顧價格,這種房子真難找。“我不喜歡搬家,卻又一直在搬家,因為這里不是我的家。”梅林消極地說道。
專家觀點:新環境激活生機
在復旦大學社會學院顧東輝教授看來,“鳥人族”顯然有別于因為居無定所而不停流浪的人群,他們是一群崇尚個體自由的新群體。他們從一個區移民到另一個區,感受著不同地域的不同氣息,希望通過搬家給自己的生活帶來重大變化,希望建立更美好的未來。
同時,對于有家庭的人群來說,搬家能夠成為維系家庭穩定的因素,因為新的環境必然會帶來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內容,也包括新的要解決的問題。這樣,家庭的生命就被激活了,充滿了生機。
但是,不停地遷徙顯然不能成為生活的主旋律,“但愿他們遷徙的只是身體而不是心靈。”一位心理咨詢師說道。
(來源:上海《新聞晚報》;作者:周柏伊 程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