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九月七日電 (記者 趙勝玉)盡管二00四年中國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五千一百一十八億人民幣,占當年GDP的百分之三點零五。但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今天在此間說,“這只是冰山一角”。
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今日聯合發布了《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二00四》。這是中國第一份經環境污染調整的GDP核算研究報告,標志著中國的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研究結果表明,二00四年全國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為五千一百一十八億元,占當年GDP的百分之三點零五。虛擬治理成本為兩千八百七十四億元(虛擬治理成本是指目前排放到環境中的污染物按照現行的治理技術和水平全部治理所需的支出),占當年GDP的百分之一點八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指出,由于部門局限和技術限制,已計算出的損失成本只是實際資源環境成本的一部分。
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簡稱綠色GDP核算)是指從傳統GDP中扣除自然資源耗減成本和環境退化成本的核算體系,能夠更為真實地衡量經濟發展成果。
潘岳介紹說,完整的綠色國民經濟核算至少應該包括五大項自然資源耗減成本(耕地資源、礦物資源、森林資源、水資源、漁業資源)和兩大項環境退化成本(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由于基礎數據和技術水平的限制,此次核算沒有包含自然資源耗減成本和環境退化成本中的生態破壞成本,只計算了環境污染損失。環境污染損失成本包括二十多項,此次核算僅算了其中的十項,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重要部分都沒有涉及。總的來說,這次核算的結果只是整個結果的一部分。而且,在已經核算出的十項損失中還存在低估和缺項的問題。他說,即便如此,損失也已經占到GDP的百分之三點零五,數字非常驚人,說明環境形勢十分嚴峻。
潘岳指出,這次核算得出的結果雖不完整,但也足以令我們對現實全貌有所估計。這些數字再次證明了,環境危機正在越來越嚴重地制約經濟發展。在傳統工業化模式下,不斷增長的GDP數字,是建立在資源環境和公眾健康不斷透支的基礎之上的。這種高消耗、高污染、高風險的發展方式雖然起到過應有的歷史作用,但在今天,中國經濟已經進入資源能源瓶頸時期,不能承受資源衰竭造成的風險;社會又進入了人均GDP一千至三千美元的矛盾多發期,不能承受環境污染引發的社會問題。
他說,中央提出樹立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這是中國政治思想領域內的一次重大升華,是中國由傳統工業化模式向新型工業化模式飛躍的一個重大契機。但是,任何好的理念都必須有堅實的制度來支撐。如果不能夠建立一套全面客觀的經濟發展的衡量指標體系,就無法完成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社會的既定目標。
潘岳說,世界范圍來看,目前尚沒有一個國家開展全面的環境經濟核算工作,因此,中國環境經濟核算工作的開展,為發展中國家在這個領域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計劃進一步擴大核算范圍,完善核算方法,逐步形成中國環境經濟核算報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