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18日21時18分,尖銳的警報聲劃破“九一八”事變爆發地沈陽市沉寂的夜空。同一時間,遼寧省另外13個城市也鳴響防空警報。這是遼寧省14個城市首次在“九一八”紀念日晚9時18分同時拉響防空警報。
警報為歷史和未來而鳴,是要提醒中國人“勿忘國恥”。
在沈陽市,警報鳴響前還撞響了14聲警世鐘;警報鳴響時,27條主要街道上的機動車停駛并鳴笛3分鐘;遼寧各家電視臺則中斷正常節目播出,同時插播“勿忘國恥”的畫面。
75歲的沈陽市退休干部趙健興說:“警鐘必須長鳴,年輕人不能忘記歷史,忘記國恥。”
2006年是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75周年。18日,沈陽市“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僅一個上午就接待了2萬多人次參觀者,接近爆棚。
長春、杭州、南昌、昆明、成都、呼和浩特、烏魯木齊等全國上百座城市也于18日鳴響警報;北京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辦“九一八”事變75周年圖片展;記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日本戰犯的影片《東京審判》正在全國各地影院熱映。
75年前的9月18日,回響在沈陽上空的是轟鳴的槍炮聲。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悍然襲擊駐扎在沈陽的中國東北軍北大營。由于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沈陽于次日陷落;不到半年,東北全境淪于敵手。4億中國人民從此開始了14年漫長的抗日戰爭。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館長井曉光說:“‘九一八’是中華民族陷入近現代以來最黑暗歷史的開端,是中國人心口永久的傷痛。”
他說:“一個民族絕對不能忘記歷史的傷疤。”70多年過去了,曾經浴血奮戰于白山黑水的抗日將士大多已離開人世。然而,“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這些曾經傳唱于大江南北的抗日救亡歌曲仍然不時在官方電視臺的節目中吟唱。
1995年,原沈陽膠帶總廠銷售處的退休干部郝松青建議在“九一八”事變紀念日當天鳴響防空警報,提醒人們“九一八”是個恥辱不能忘的日子。
這條建議很快被沈陽市政府采納。同年,沈陽市在“九一八”當天首次拉響防空警報。自此,“九一八”鳴響警報,成為這個曾經飽受侵略和奴役的城市的慣例。警報年復一年響徹城市上空,記憶國恥已漸為中國人共識。
從2004年開始,警報超越沈陽和東北的界限,全國上百座城市首次在這一天鳴響警報。甚至在香港的維多利亞灣,5艘游輪也與沈陽同步鳴響汽笛1分鐘。“我們需要用尖銳的警報穿透人們的耳鼓直達內心,讓背負的歷史恥辱成為中華民族未來復興的偉大動力。”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會員王錦思說。
遼寧省“九一八”戰爭研究會會長王建學教授說:“警報為記憶長鳴。”(來源:新華社;記者徐揚 潘瑩 劉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