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25日電 據央視《對話》欄目消息,2003年審計署掀起的審計風暴,讓公眾第一次了解了部分國家部委也存在資金運用違法違規問題。三年過去了,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第二次走進經濟頻道《對話》演播室,透露了幾年來,審計工作面臨的最大阻力和最難的領域。
我沒有刮過審計風暴
央視主持人(以下簡稱主持人):如果公眾的感覺是(審計部門)膽子越來越小,您覺得他們這個評價準確嗎?
李金華:這個評價不準確。很多人希望審計揭露的問題越多越好、越大越好,這種心情我覺得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我們現在客觀確實存在問題,但是不能完全以揭露問題的多和少、大和小來鑒定審計(部門)的膽子大和小,或者說它的成績大和小。
看它的膽子大和小,不在于它每年公布了多少問題,而在于它是不是能夠一如既往地履行它的職能。
主持人:其實大家從直觀數字的減少上作出這樣的一種感覺判斷,也許未必是指責審計署做得不好,而是大家會有這樣的一種擔心,就是你的查處力度那么大,一定會碰到很多的壓力,在壓力之下,你們不得不做妥協。所以我們在數字上,看到了這樣的一種減少,你同意他們的這種感覺嗎?
李金華:大家對我今年6月份給人大常委會作的報告,一直有很多的評議?偟闹v,今年第一沒有點名,第二沒有舉很多的案例。認為審計的膽子越來越小,是不是由于某種壓力,現在有些后退了?其實這個理解我認為是不準確的,為什么呢?在2005年以前,審計署沒有正常的公告制度,主要靠向人大常委會的報告來披露這些問題,所以這個報告點的東西很多、內容很多。但是從2005年以后,特別今年以來,審計署建立了正常的公告制度,每項審計到時候都要向社會公告,最近我們已經公布了42個部門的審計結果的公告,實際這里都點名了,問題都包括在內了。
主持人:以前我們會特別關注每年您在全國人大作的審計報告,因為那是集中刮起的一次風暴,力度特別強。現在分散到了一年不定期的審計公告當中去了,大家覺得這種化整為零的做法,可能也是一種妥協的表現。
李金華:我不同意審計風暴的提法,而且我也沒有刮過審計風暴,審計是一種制度,它一年到頭都要進行的,因此我希望審計是一種和風細雨的、風調雨順的。熱帶風暴都要帶來災難,風暴不一定是好事啊。
主持人:在所有的這些審計工作進行過程當中,您都沒有妥協過,包括任何程度上的?
李金華:沒有妥協過。只要我們發現危害國家利益的、中飽私囊的、營私舞弊的,任何情況下我們都不會妥協的。這一點我可以絕對向你保證,我可以向社會保證。
主持人:什么在支撐著您有這樣的一種堅定?
李金華:一個是法律,一個就是我們有強大的國家機器。
主持人:您的這種不妥協的精神,讓我們想起了歷史上的一個人,他叫海瑞。有人說過,您就像現代的海瑞一樣,我不知道您自己承認不承認,自己是當代的海瑞?
李金華:不是這樣的,海瑞更重要的就是他對當時朝廷有一種矛盾,他受到朝廷的壓抑,所以他的志向得不到實現,他是在跟朝廷抗爭。我不是的,我是在履行國家賦予我的職責。
曾經面對同學的求情
主持人:您簽了那么多份審計報告,每一份審計報告在簽下您李金華這三個字的時刻,就會有很多人落馬。我不知道有沒有哪一次讓您覺得這只筆太沉重了,實在落不下去了?
李金華:凡是涉及到經濟犯罪、貪污腐敗問題,我所考慮比較多的是事實是不是準確的,只要我的工作人員告訴我,事實是準確的,我簽字從來沒有猶豫過。對貪污腐敗的手軟,就是對人民的犯罪。
我曾經面對過我的同學、我的校友,如果這樣的問題如實地向有關部門報告以后,他會受到懲罰。起碼他要從他的位置上(被)撤下來,最后結果也是這樣。
主持人:他給您打過電話或者說過嗎?
李金華:寫過信。他希望我能夠,一個是這個情況不要給有關部門報告,另外一個還講了些他的原因和理由。
主持人:那這番話打動了您嗎?
李金華:我曾經說過凡是重大問題,我如果不報告是我的失職,但是對于他的個人的一些申訴,我也應該如實地反映。
主持人:其實在情和理的糾纏過程當中,我們注意到文學家雨果貢獻了一個非常典型的人物形象———沙威,沙威始終都是忠于職守的,可是最后我們看到,他沒有辦法選擇了,您會不會有這樣的擔心?
李金華:《悲慘世界》我看過好幾遍,對沙威這個人我很不喜歡。我認為任何一個人,哪怕是一個執法很嚴格的人,他應該還是有人情。如果一個人沒有人情味的話,那么我覺得他和動物沒什么差別。
主持人:大家怎么來評價您的人情,您從什么方面體現出自己的人情?
李金華:我的下屬有這樣的看法,很怕我,但是有些人也覺得他在怕我的同時,覺得我這人也還是可親的。
基本建設領域最難審
主持人:各個領域的審計難度是不是也不一樣?
李金華:不一樣。
主持人:哪個領域你覺得是最難的?
李金華:最難的應該說是基本建設領域。
主持人:有什么具體的表現嗎?
李金華:基本建設它有幾個特點,它的資金使用過程非常長,另外它的范圍很大。比方說我要造一座大橋,它的材料的采購、它的各項需要配合的部門和單位可能遍布全國。所以你要想把這個審得非常清楚,或者審得比較清楚,那要花很大力氣。
主持人:有沒有哪一個基礎建設項目的審計過程,給您留下的印象比較深?
李金華:曾經發生在貴州高速公路(方面)的盧萬里案。這個案件我們連續審計了三年,第一年去審發現有問題,有疑點,但是要想深入下去,受到很大阻力。后來我們沒有放棄,又換了一個特派辦去審,第二年同樣發現問題,還是沒有搞下去,第三年繼續增加力量,跑遍了全國的很多地方,上海、新疆很多地方都跑遍了。
李金華:審不下去,有很多東西你調查不下去。審計和司法機關、紀檢監察機關不一樣,司法機關有它的一些(強制)手段,紀檢監察機關也有它的(強制)手段,審計沒有強制手段,所以我必須通過外圍,通過其他的渠道去了解情況。當發現一些關鍵問題,可以證明有重大違法犯罪的時候,我們很快移交國務院,很快把這個案子突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