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月十二日電 題:“斗爭哲學”到“和諧哲學”:中共執政理念轉變
中新社記者 孫宇挺
有人作了一個統計,自中共十二大以來,在歷屆中央全會作出的決定中,經濟方面的有十五次,黨建方面的也有十五次,而社會方面的決定,本次十六屆六中全會是唯一的一次。對這種說法,中共中央黨校的王長江教授接受本社記者專訪時表示有些簡單化,不太認同。
在他看來,這次《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并不僅僅是有關社會方面的。這里的“社會”,不是和政治、經濟、文化等相對應的概念,而是一個“大社會”的概念,更確切說應該是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法制等各個領域都囊括其中的概念。
王教授認為,只有這樣理解,才能看到,這個決定的作出,是和今天改革深化到了更全面、更系統層面的現實相適應的。他說,今天的改革已經到了不能再從一個層面思考問題的階段,而是到了系統推進的階段。
王教授不愿意用“藍圖”一詞來描述本次全會有關和諧社會的九大目標和任務,他覺得不如說是中國全面推進改革的方向性決斷,更可以是中國執政黨執政理念轉變的的一個標志性事件。
王看來,國人長期以來是用革命黨的思維來思考執政的問題,從社會矛盾運動的原理出發,認定階級斗爭是推動社會前進的根本動力。但是在改革的過程中,這種觀念慢慢發生了變化,而這次十六屆六中全會關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則是徹底實現這一變化的標志。
王長江認為,執政黨當然要承認社會矛盾的存在,問題在于用什么樣的思路來解決這一矛盾。
他進而說,共產黨依然承認矛盾是推動事物發展的內在動力,但不再是動不動以斗爭作為手段,而是通過執政黨管理社會、服務社會的方法來協調、調和各方矛盾和利益,明確了“和諧”的價值導向。
王教授表示,目前,管理和服務依然是政府責任所在,而這一“看得見的手”正是作為市場那只“看不見的手”最好的補充和協調。怎樣更好地履行這一責任,做到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正是執政黨和政府應當擺在第一位來思考的問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