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種生意,投入四萬多,每年最高可以凈賺四萬多,回報率達到100%,而且這種生意還是造福后代的造林工程,這樣的好事,誰能不動心呢?
記者來到一家叫做遼寧綠豐園公司舉辦的推介會現場,不足50平米的會場坐滿了人,他們都是被綠豐園公司的業務員拉來聽課的。講臺上,主講人從我國正在進行的林權改革講起,用各種理由來試圖說明林業是一個暴利行業。像這樣的投資造林推介會在武漢市每天都在進行,據記者了解,目前至少有六家造林公司正在開展這項業務。據當地媒體報道,武漢市已經有近萬人投資造林,羅先生就是其中一員。
那么,投資造林的巨額利潤到底是多少呢?推介會后,一位專門的業務人員來給記者介紹項目的具體收益情況。
在綠豐園公司的投資回報分析資料上也清楚地表明,以十畝林地為例,總共投入46800元,四年后純利潤為9萬,如果經營得當,最高收入可達到17萬。記者了解了另外幾家造林公司后發現,他們的林地出售價格不相上下,而對巨額利潤的承諾也基本雷同。那么種樹真的有這么高的收益嗎?在羅先生的合同里寫明,羅先生購買的林地在內蒙古興安盟扎賚特旗中心林場,記者來到這里進行實地調查。
記者在當地了解到,隨著這幾年木材價格上漲,這種楊樹成材后的木材價格為每立方米600元,由此看來,綠豐園公司承諾的回收價格有一定依據。那么,綠豐園承諾的每畝九千元、十畝九萬元的純利潤是否也能達到呢?記者走訪了當地的老鄉。
老鄉說,在中心林場所有的樹種里,即便是價格最貴的松樹,也不能達到每畝9000元的純利潤,更不要說價格相對便宜的楊樹了。那么,每畝楊樹林的利潤究竟有多少?記者來到扎賚特中心林場了解情況。林場認為,除去造林、管護成本,每畝林地的純利潤最多只有兩三千元,這顯然與綠豐園公司承諾的每畝9000元純利潤相去甚遠。但是,綠豐園公司一再強調可以用合同保障公司承諾的利潤。那么,綠豐園的合同又是如何簽訂的?他又怎樣能保障那些莫須有的高回報呢?這是羅先生交錢后和綠豐園公司簽訂的合同,合同里并沒有寫明四年后收益9萬。只是約定,保證每畝最低蓄積量15 立方米,而公司對承包者林木采伐后的最低收購價為每立方米人民幣600元。不仔細看,的確如前面那位業務員所算的,15m3×10畝×600元,最終收益為9萬元。
但實際情況真的是這樣嗎?記者拿著這些合同請教了湖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的張家來研究員。張家來長期從事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工作,一看合同他就指出這些合同的簽訂有問題,一些林業上的專業概念被故意混淆。原來,問題就在于蓄積量這個詞。蓄積量是針對樹的概念,而每立方米600元的收購價格卻是針對將樹木加工處理后的木材的。也就是說,綠豐園公司的宣傳相當于用買衣服的價格去買布,真實性可想而知。而事實上,樹變成木材在總量上會打一個7折,這時的總收益也變成了9萬元的70%。。不僅如此,張家來研究員還特別指出,在樹木采伐、銷售的過程所產生的一些費用,合同里也沒有約定清楚。
如果再把這些費用考慮進去,這樣算來,投資者的實際收益就變成了600-150,也就是450元×15 m3×70%×10畝=47250元,如果再算上投資者的四年利息,最終收入將不到46800元。
為了挽回自己的損失,羅先生和一些發現問題的投資者試圖通過法律的途徑解決問題,然而,新的麻煩又來了。原來,雖然綠豐園公司的林業基地在內蒙、開展業務在武漢,然而公司的注冊地卻在遼寧,也就是說,羅先生如果想打官司,就必須跑到千里之外的遼寧省。
林權制度改革,本來是為了鼓勵社會力量投入植樹造林,現在,卻讓一些人動了投機的念頭。根據上面我們記者的調查,在類似綠豐園這種林業托管的模式下,投資人是不可能賺到錢的,但是有人卻能賺到大錢。
據了解,目前在武漢市不止綠豐園一家公司在開展林業托管業務,至少有6家公司在用同樣的方式進行經營。而在北京、上海等城市,造林公司更是遍地開花。而記者在內蒙古扎賚特旗調查時也了解到,僅扎賚特旗一個縣,就擠進了十二家造林公司。豐富的林業資源,加之當地政府為招商引資提出的免稅等優惠政策,使得這些造林公司蜂擁而至。而綠豐園只是其中之一。
扎賚特旗林業局局長劉新民為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根據劉局長的說法,造林公司的投資主要包括造林成本、營銷成本和管護費用。由于造林公司與客戶簽訂的托管合同是四年,因此,造林公司的投資額大概為每畝一千七百元。每畝不到兩千元買來的林地一轉手就能賣到4680元的高價,正是這樣的高額利潤使得造林公司扎堆經營。記者在扎賚特林業局看到,僅綠豐園公司一家出售的林權證就達到242份,每份承包面積少則10畝,多則50畝,總量達到5000多畝。
9月底,湖北省林業局通過媒體向社會發出投資警示,提醒投資者,這種投資方式具有高風險。(來源:央視國際,作者:中央電視臺“360度”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