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社保基金屢查屢犯,顯示存在已久的地方社保基金監督委員會幾乎形同虛設,公共基金仍然難以擺脫“提款機”陰影
上海社保基金案的多米諾牌倒下,席卷全國的監管風暴刮起。
9月,審計署同期對全國29個省區市、5個計劃單列市社保基金進行了一次“全景式摸底”,11月23日,發布了2006年第6號審計結果:違規金額71億元。
陜西、云南兩省勞動保障廳社保基金監督處的兩位處長都不約而同地向本刊表示:自上海社保基金案后,“我們都忙死了”。
社保基金已經是“屢查屢犯”了。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從1998年組建以后,聯手其他部委曾進行過三次大檢查,2000年發現有170多億元社保資金被擠占挪用,2004年又發現16個省份有擠占挪用情況。
而這一次,在社保基金問題又一次整體性暴露之后,中央政府一面想法減輕損失、彌補空缺,一面也在直面社保基金監管的體制性問題,尋找解決辦法——“社會保障基金監督委員會”正逐漸成為一個格外引人注目的名字。
記者從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相關負責人得到確認,到目前為止,全國已經有27個省市成立了社保基金監督委員會。
一個非常設機構
社保基金監督委員會成立的初衷,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基金監督司的一位負責人在電話中告訴記者,當時主要是參照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后者成立于2000年9月,是直屬于國務院的獨立監管機構。
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社保基金監督委員會的職責是履行決策、協調和社會監督。一位專家判斷說,設立初衷正是為了解決“信托責任承擔者缺失的問題”。
但是,這一初衷在實施中并未得到完整地體現。
云南是社保基金監督委員會成立較早的地方,該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基金監督處陳處長說,“我們省的社保基金監督委員會是2001年成立的,屬于全國第一批。在我們之前有遼寧和湖南兩省。”
從2000年起,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開始在遼寧省進行“做實個人賬戶”的社保試點,并隨之指導遼寧成立了遼寧省社保基金監督委員會。“云南社保基金監督委員會當時就是學習遼寧的經驗而設立的。”陳說。
據陳處長介紹,接下來,2002年在所有的州市一級也建立了社保基金監督委員會。到2004年,則所屬的129個縣也全部建立了。
基本上,在全國絕大多數縣市區,都有著一個叫做社保基金監督委員會的機構。
但是,已經在全國大面積建立的社保基金監督委員會,在成立了五年之后,卻始終“藏在深閨人未識”。
中國社科院、中國人民大學的多位社保專家,不約而同地告訴記者,“我們也是在上海社保案之后從媒體的報道中才知道有這么一個機構。”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基金監督司副司長劉梅告訴本刊記者,“社保基金監督委員會是一個非常設機構。”而且,在中央的層面,并沒有設立社保基金監督委員會。“這主要是考慮要發揮地方政府在基金監督上的作用。”
而云南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基金監督處陳處長說,“云南省政府下設的非常設機構有300多個。”
盡管中央并未對社保基金監督委員會的職責功能、組成結構等作出規定,且直到上海社保基金案后,中央才明確要“建立健全的社會保障基金監督委員會的工作制度”,但是,劉梅告訴記者,“各省的設置都是差不多的。”
以云南省一級為例:主管社保的政府領導(副省長)任主任,副主任5個,分別是聯系政府領導的副秘書長、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廳長、財政廳副廳長、審計廳副廳長、監察廳副廳長。委員則包括民政、衛生、藥監、地稅、銀行、銀監、國資、經貿等各部門人員。
另外,還有兩個企業的董事長為參保單位代表,省總工會推薦的一個全國勞動模范為職工代表,一個醫院院長、一個法學教授、一個財會教授為專家代表,都在委員之列。
這一組成方式在各地方都相似。不過,陳處長告訴記者,“主要還是些政府人員”。而陜西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基金監督處劉處長告訴記者,“我們明年準備吸納人大和政協人員。”
所監督的范圍,按規定將涉及到社保基金從征收到支出的各個環節,劉梅告訴記者,社會保險基金監督委員會在有的省市就叫“社會保障監督委員會”。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