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從本網直接下載使用,如欲轉載請與原刊發媒體聯系。)
馬會是香港最大的納稅戶,每年繳稅500多億臺幣,十年內繳納的稅額足夠蓋一條臺灣高鐵。
馬會是香港三大慈善公益團體之一,每年捐助慈善公益40多億臺幣,規模與知名的洛克菲勒基金相當。
沒有馬會,香港不會是今天的面貌。
但由于馬會高層自殖民地時期開始,就是極少的貴族、社會精英組成,給人一種高不可攀的印象,以致香港一般平民普遍不了解馬會對社會的巨大貢獻。
然而,一個與馬會文化格格不入的人,改變了這一切。
走進香港馬會博物館,百年前斑黃的老照片訴說著,馬會會員與一般香港民眾“一國兩制”的情景。1884年成立的香港馬會,長達100多年的時間,在香港人心中是“高高在上”的組織。
最早的騎師清一色是英國軍官。要成為會員必須先由一位遴選委員推薦,遴選委員約有200人,每人每年只能推薦一人。至于馬會的決策機構董事局成員12人,也是由遴選委員推選,任期三年。香港許多重要企業家、法官、高官都曾經擔任過馬會董事,馬會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直到1996年,一切才有了轉機。馬會邀請當時擔任臺灣地區福特六和總經理已13年的黃至剛,回香港接下馬會,成為馬會首位華人行政總裁。
上任后黃至剛即發現,盡管馬會是香港最大的慈善機構,一般民眾卻不太了解它。
不只慈善,馬會與香港民眾的日常生活更是息息相關。近700萬香港人中,就有200萬人次會到馬場看賽馬。所有香港人從小到大的生活,也都和馬會脫不了關系:香港最大的維多利亞公園、香港所有中小學的冷氣機,都是馬會捐的;2005年被《泰晤士報》評為兩岸三地第一研究型大學的香港科技大學,建校資金20億港幣,也是馬會捐的。
許多香港人及訪港旅客必游的海洋公園,也是由馬會興建,經營成功后交給政府。即使有香港迪斯尼樂園的競爭,但海洋公園2006年的入場人數及獲利仍創下歷史新高。
[1] [2] [3] [4] [5]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