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是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的講臺上被億萬觀眾所熟知的,但當初她之所以變成《論語》主講人,是中了欄目制片人萬衛的“計”。
萬衛2000年前后就跟于丹認識了。那時,他還是中央電視臺《夕陽紅》欄目的制片人,曾經請于丹為欄目的工作人員作培訓。那一次,萬衛對這位北京師范大學影視傳媒系教師留下了非常深刻而良好的印象。“她不是普通的大學老師,思想尖銳、犀利,語言表達能力和感染人、打動人的能力都超出同時代的一般人,聽過她的課,你會感到自己的思想豁然開朗。”后來,萬衛到《百家講壇》欄目擔任制片人,這個欄目一直在尋找的就是能用語言打動人的主講人,于丹恰巧就是這樣的人,只不過她一直都被視作傳媒界人士,跟欄目的定位不太相符。所以萬衛一時沒有想到于丹。
萬衛第一次請于丹到《百家講壇》欄目來,是參加閻崇年宣講《正說清朝十二帝》成功后的研討會。于丹對閻崇年現象進行了分析,閻崇年聽了特別欣賞。于丹走時,閻崇年還特意追出去跟于丹進行交流,至今閻崇年一提起于丹還豎大拇指。
至于于丹和《論語》真正產生瓜葛,還要從去年4月說起。那時,萬衛和于丹同時受全國制片人研討會邀請去上海講課,于丹講一天,萬衛講一下午。兩人在一起吃飯、聊天時,于丹隨口問起《百家講壇》的近況,萬衛提及一直想找人講《論語》,但是苦于尚未發現合適的人選。
萬衛說,《百家講壇》的定位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和歷史,尤重經典”,《老子》已經在2005年做過,反響不錯,欄目很想再推出《論語》,凸顯自己的品牌效應,也曾經找過多位主講人試講,他們雖然都對《論語》很有研究,出版過專著,但通常針對某一句原文應該如何解釋、某一段原文自己是如何理解的等等,而沒有站在當下,面向最廣大的觀眾,是一種“就遠說遠”,不適于大眾傳播。
于丹一聽,脫口而出:“《論語》我熟啊!”而且非常興奮地將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認為應該走一條跟過去的試講人完全不同的路子,“就近說近”,對當代人有用等,和欄目組的想法非常契合。萬衛對于丹的學習經歷、學術準備和對傳媒的熟悉這些情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于丹從小受家庭影響學習經典,有童子功;本科就讀北師大中文系,碩士時的專業是中國古代文學中的先秦文學,對包括《論語》在內的先秦經典非常熟悉,加上她讀博士時又修習影視傳媒,是當今影視傳媒行業的高端前沿學者,講《論語》可謂“萬事俱備”!萬衛的眼睛亮了,心中又驚又喜:“講《論語》的人終于找到了。”
但萬衛心里也很清楚,如果突然間直接提出讓于丹講《論語》,她肯定不會答應,因為所有的人潛意識里都認為,講《論語》的應該是一個老先生,一個年紀輕輕的女子怎么行?而且于丹作為眾所周知的影視傳媒專業的老師,到電視臺講《論語》的話,壓力實在太大了。所以,萬衛決定慢慢來,等待機會成熟。他靈機一動,提出先請于丹給《百家講壇》的《論語》系列節目當策劃,其中一個任務是為這個系列物色宣講人。于丹爽快地答應了。萬衛心中暗喜,回到欄目組,就告訴編導:“講《論語》的人我找著了!”
后來欄目組也曾經給于丹打電話,詢問她是不是找到合適的宣講人,于丹說還沒有找到,這樣的回答,可謂正中萬衛的下懷。
于丹“中計”
走上央視《百家講壇》
轉眼到了去年6月,萬衛和于丹聯系,商定見面為《論語》系列節目出謀劃策,于丹答應了,表示希望到離她家比較近的一家咖啡館談事。萬衛和欄目組的另一位策劃人商定,這次要和于丹攤牌,而且一定要說服她。萬衛很了解于丹,知道她熱愛生活,會玩、會吃,喜歡有文化品位的東西。于是萬衛除了于丹要求的咖啡館,還選了中關村附近一家很有品位的菜館,預定好了位置,準備和于丹初步敲定以后,大家一起到菜館邊吃飯邊深談。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