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信息時報》報道:昨日,廣州男大學生何強、網絡紅人“蝴蝶妹妹”,在廣州某整形美容醫院完成了豐胸手術,邁出了從男性變為女人的第一步。這是我國首例公開變性男大學生。
同日,大洋網報道:近年來,關于小學生在造句、作文中使用暴力、兩性、金錢等“成人素材”的話題已在網上網下引起廣泛的爭議。近日,又有市民將一份小學試卷貼上大洋論壇,上面顯示“(無痛)的人流”填空題答案被判錯誤,并改正為“(熱鬧)的人流”,再次引發網友熱議。
這是今天媒體中比較典型的“抓眼球”的新聞,一個說的是大學生,一個是說的小學生,但筆者首先要問,變性就變性,何必要媒體來湊熱鬧、來展示、來追捧?同樣,小學生犯了個低級糊涂錯誤,何必要拿來網上展示,展示就展示,何必要拿來再報道、炒作?
比方變性,似乎成了當下媒體報道的重中之重,說好聽了是變性,說不好聽了是變態,變性的人屬于心理變態,而媒體也跟著變態,就有點讓人看不懂了。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人無完人,金無足赤,誰都可能有點毛病,這不要緊,比方這位變性者,小時候撒尿時學女孩,這時就應當予以糾正,哪個家長,又會任自己的兒子突然變成了女的?恰恰是因為自己的父母沒有正確啟蒙和引導,才引起了這種心理病變,而媒體與社會,又應當怎樣對待這種心理變異的現象呢?應當是息事寧人,不加注意,不予報道,不就是個心理變異至最后的變性要求嗎?如果僅僅把他看作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心理病患者,還用得著來報道嗎?普天之下的媒體抓住這些無聊和變性、整容事件當賣點,究竟說明了什么?說明我們的媒體技窮了還是沒有可報道的新聞了?與其把報道的眼光放到這些花邊新聞上,倒不如把報道的眼光多多放到民生上,這個道理,相信媒體比百姓“懂”得多,但恰恰媒體目前特別愛花邊,愛變性,這還不算,還要渲染他是大學生,他手上的長指甲,但誰都知道,他還有一幅男性的臉,請問,玩這些“大學生”“全國首例”的噱頭干什么?
同樣,誰都是從學生過來的,比“無痛人流”更可怕更可笑的笑話、尷尬,大約我們每一個人都出過這樣的丑,正確的做法是,老師予以正確的引導,告訴他正確的答案,而不應當答成醫學術語,要知道醫學術語與語文的區別,如此,息事寧人了,不必上綱上線了,豈不最好?何必將這件事放大為道德問題、社會問題、青少年性教育問題?又何必拿來網上再炒作一把?
有一位做教師的網友質疑媒體,“還想給我們的下一代看些什么?”我看這個觀點相當正確,媒體的導向作用是潛移默化的,看似正確的、實事求是的報道,恰恰在放大錯誤、誤導公眾,小學生的“無痛人流”與大學生變性,就是這樣的貨色,這樣的貨色,不報道也罷。(李振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