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2年12月26日第1次中央集體學習成為一項制度,到2007年1月23日第38次學習,4年多,差不多40天就有1次課,頻率之高歷來罕見,引發(fā)了國內(nèi)外的高度關注。個中原由究竟為何?其中有著怎樣的學習程序?這對中共中央的決策究竟又起著怎樣的影響?
解析篇
中央集體學習的6個“密碼”
40天就有1次課
2002年12月26日,胡錦濤總書記在第1次中央集體《學習憲法》的講話中明確指出,加強學習,“除了自學以外,中央政治局還要進行集體學習。這要作為一項制度長期堅持。”
從中央集體學習制度化到2007年1月23日第38次《世界網(wǎng)絡技術發(fā)展和我國網(wǎng)絡文化建設與管理》的學習,4年多共學習38次,平均1年9次,2006年甚至達到了10次,不到40天就有1次課,頻率之高歷來罕見,足見中央對此重視程度。
中國社科院講師最多
38次集體學習總共涉及來自37個單位的77位國內(nèi)一流的專家學者,基本上是每次2人,平均1次1個機構(gòu)。中國社會科學院11人、中央黨校5人、中國人民大學5人、北京大學4人、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4人、國家發(fā)改委宏觀研究院4人、清華大學3人,基本體現(xiàn)了作為中央智囊機構(gòu)和培訓機構(gòu)的功能和作用。其中,來自中國社科院的講師最多,占75人的近15%。社科院近期被香港《大公報》評為中國政府十大智庫之首,由此亦可見一斑。
法律課題最多
整體來看,課題涵蓋面廣泛而且跨學科和交叉領域不少。粗略劃分,所涉及的領域包括法律、經(jīng)濟、就業(yè)、科技、軍事/國防、黨建、文化、歷史、三農(nóng)、衛(wèi)生、教育、民族、民主、社會等15個方面的內(nèi)容,而以法律(5)、經(jīng)濟(4)、軍事/國防(4)和黨建(3)、三農(nóng)(2)為多。法律領域的課題最多,平均每年至少1次。
講師人均年齡50歲
75名講師中,老者有出生于1920年代,如主講第一次的許崇德(當年73歲),年輕者有出生于1960年代,如主講第七次的張西明(當年38歲),不完全統(tǒng)計,年齡集中在45~55歲之間,并有年輕化趨勢。
少數(shù)講師更加得到重用
有些講師在講課后(盡管或許并非是直接原因)得到重用或升遷。曾為第三代領導集體講過課的原華東政法學院院長曹建明現(xiàn)已是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為新一代領導集體主講第七次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副所長張西明,后調(diào)任中宣部理論局副局長,現(xiàn)任局長;主講第二次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mào)所原所長江小涓,2004年8月已調(diào)任國務院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為決策咨詢更為推行決策
集體學習的課題大多與當前熱點和近期重點關系密切,內(nèi)容主要是知識和理論,框架基本上是歷史和現(xiàn)狀、問題和對策建議。
對于中央決策而言,課題與決策的相關度體現(xiàn)在決策前,決策中,決策后的都有。
比如2003年4月28日舉辦的第4次《當代科技發(fā)展趨勢和我國的科技發(fā)展,以及運用科學技術加強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就為防治非典工作提供了決策咨詢。2005年6月27日舉辦的第23次《國際能源資源形勢和我國能源資源戰(zhàn)略》則為3天后胡錦濤訪問俄羅斯展開“石油外交”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據(jù)《小康》采訪到的接近專門負責組織安排該集體學習事宜的中央辦公廳的有關人士和授課講師透露,更好地在中央形成共識,減少分歧,統(tǒng)一思想,更好地通過帶頭學習,將中央的決策準確高效地貫徹下去,是中央集體學習更重要的目標和效果。“不僅僅是有助于制定決策,更重要的是宣傳和推行決策,也就是說,提升執(zhí)政能力的功效要遠遠超過增強決策水平的價值”。從38次的課題考察來看,基本上證明了上述的分析。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