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7日電 《瞭望》周刊刊載文章稱,針對中國退休人口漸增、社會保障不堪重負、提前退休加劇的趨勢,有部分學者提出中國應借鑒美國、日本、英國等發達國家提高勞動者退休年齡的做法來緩解社會保障面臨的壓力。相關專家認為,當前的要務是減少種種不規范的“提前退休”政策,降低對社會保障制度的壓力;而在一些特殊領域,則可以把“退休”年齡標準柔性化,讓人們更好地安排自己的一生。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唐鈞認為,提高退休年齡,是西方國家針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短缺而提出的辦法。而老齡化在中國并沒有人們想像中的那樣可怕。首先,中國勞動力人口基數很大,勞動力絕對數量不少,哪怕到了預計中的2015年~2020年勞動力人口減幅最大的時期,中國的勞動力也不會少于7.5億,到那時也不一定有必要實行提高退休年齡的政策;其次,只要我們著力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質、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創造更多的財富,較少的年輕人其實是可以承擔起撫養老人的責任的。我們沒有必要過分強調老齡化的威脅。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李紹光指出,對于提高退休年齡要區別看待。從總體上提高勞動者的退休年齡是不現實的,尤其在中國現今普通工種初級勞動力為就業主體的情況下。但是針對某些適當行業從業者,例如黨政機關公務員,某些特殊的人才,如高科技人才,我們可以采取一種柔性的退休政策,設立一個退休年齡的區間,相應地提高他們的退休年齡。
北京大學中國保險和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研究員高書生認為,解決提前退休所帶來的問題的根本之道其實在于:改變剛性的政策規定,逐漸淡化“退休年齡”這一概念,不再明確規定某一年齡為退休的期限。在政策和實踐中將“什么時候不工作”同“領取養老金時間”分開,個人選擇工作、學習或是休息的時間,而國家只規定領取養老金的年齡、規定清楚原有社會保障體系覆蓋的人群和新的制度下覆蓋的人群。這樣,不但能解決諸如養老金繳費中斷后又再繼續等現在社會保障中比較難解決的實際操作問題,更有利于我們形成一個工作與學習相互交叉、補充、促進的學習型社會。(石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