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城座落在重慶合川區合陽鎮嘉陵江南岸,由嘉陵江、涪江、渠江三面環繞,峭壁萬仞,城墻在四周絕壁上依山勢而構成,雄偉堅固。 南宋年間,四川安撫制置史兼重慶知府余玠在此筑城,以抵抗元軍。1258年,蒙哥大汗挾西征歐亞非40余國的威勢而進攻大宋,次年2月兵臨釣魚城,釣魚城軍民在主將王堅的率領下頑強抗擊,雙方僵持至7月,蒙哥被城上火炮擊傷,逝于溫泉寺。釣魚城保衛戰... 中新社發 李江全 攝
“釣魚城”是重慶市合川區東郊的一個古戰場遺址,當年蒙古大汗蒙哥攻城不下中炮而逝,釣魚城的名字便和它的峭壁、城門、城墻一起,深深刻下了以弱勝強的痕跡。
據史書記載,釣魚城建于南宋晚期。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重慶府事余玠為抗擊蒙軍入侵,在山石突兀的嘉陵江南岸筑城屯兵積糧,作為入川屏障,抗擊外敵,釣魚城始成。
釣魚城由嘉陵江、涪江、渠江三面環繞,山勢險峻,易守難攻,自是兵家雄關。雖沒有“劍門之險,峨眉之秀,夔門之雄,青城之幽”,但它歷經800年時光沖刷、風霜雨雪,仍然雄立山邊,斷岸千尺,江流有聲,氣概非凡。當年鏖戰的痕跡已經遠去,如今的釣魚城寂靜無聲。
江霧云煙薄紗般將高聳的懸崖峭壁遮掩,跑馬道兩旁箭竹茂密,碧綠如玉,傾斜著倚在一起,擋住了天空,只露出斑駁陸離的光點。宋代遺留至今的城墻上,每塊壘起的石頭上都長滿了青苔,卻并未因歲月的流逝而松塌,仍然威嚴挺立。
一座護國門靜靜地矗立在路中央,右倚峭壁,左臨懸崖。護國門低矮的城墻用厚重的紅石條堆砌而成,上面尚有幽森的箭孔。城樓上彎彎翹起的飛檐和灰白古老的斗拱,天色蒙蒙中更顯濃郁古韻。門樓雖小,卻是當年出入棧道、扼守城內外交通的重要關隘,宋蒙兩軍對峙數百次,此門一直未破。
沿路而上,只見一座題曰“獨釣中原”的牌坊立在護國寺外的大路中央。護國寺門楣上題著“城號釣魚,三江送水開巴塹;寺名護國,孤嶂飛云控蜀疆”的對聯,訴說著釣魚城護國的重任。走進寺內,一棵植于宋紹興二十五年的古金桂樹正對著忠義祠,老樹靜靜地站立著,幾乎將房舍隱蔽。老樹年齡堪比彭祖,已有800年,是釣魚城內唯一見證過當年戰斗的生命。忠義祠內陳列著釣魚城守將余玠、冉琎、冉璞、王堅、張玨的長生牌位,紅燭斑駁,透出一絲哀傷。博物館內,銅塑的守將雕像、飛石滾木、刀槍劍戟,古老斑駁。城外,綠樹藤蘿長滿懸崖峭壁,仿佛可見那波翻浪涌的嘉陵江里戰船艘艘,大江對岸的沙丘上,敵軍營帳遍布,戰旗飛舞……城內,4600名守兵在將領王堅、張玨的帶領下誓死守衛。他們露出古銅色的脊梁、紅褐色的面頰,依江為壁,凌空投石,挽弓射箭。風聲呼呼,兵器鏗鏘,殺聲陣陣,炮聲隆隆,將萬千巨石、鐵雷傾瀉到蒙古敵船上。4萬兇悍的蒙古士兵在這峭壁下,面對同仇敵愾的南宋兵士,面對滿布全山的機關炮膛,鎩羽而歸。36年悲壯的抵御,換來了蒙古大汗對釣魚城繳槍不殺,更不屠城的命令,使成百上千百姓的生命得以保存,但岌岌可危的南宋江山最終卻沒能保住。
從公元1243年到1279年,釣魚城軍民歷經200余次戰役,抵御兇猛的外敵,創造了“以魚臺一拄支半壁、堅持抗戰36年”的奇跡,直到南宋滅亡,釣魚城方才開城,得到了不傷軍民的特赦。
順著蜿蜒的城墻甬道再走,眼前豁然開朗。一邊是路,一邊便是刀砍一樣的絕壁,直直地插入灰暗朦朧的寬闊江面。炮垛、炮口、炮座臨江而建,雖在歲月的洗禮下變得坑坑洼洼,積著雨露與青苔,但那規則的鑿痕仍留存著當年戰斗的氣概。遙望當年被蒙古軍隊拆毀的城墻遺址,不禁想起明代馮衡的《釣魚城》詩:“宋祚奄奄一線長,魚山高處壯城隍。三江送水開天塹,千嶂排云控蜀疆。余玠有謀資琎璞,蒙哥無計屈王張。英雄事業昭青史,廟食何人為表章。”(蔡雨坤)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