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觀成就“哥” 網絡捧紅“姐”
2010年那些“網絡哥姐”是怎樣煉成的?有人總結其特點:首先,他們都是普通人,卻因為傳奇的經歷、不同尋常的舉動迅速躥紅;其次,自從網絡流行語“哥只是一個傳說”爆紅之后,幾乎所有網絡紅人都被網友冠以“哥”、“姐”之類的稱號,如鳳姐、犀利哥、錦旗哥等等;此外,“哥”、“姐”通常有調侃之意,寄托了網友們各種難以言說的復雜情感。
可以說,沒有網絡,沒有圍觀,就沒有“網絡紅人”,也沒有所謂“哥姐”。 那么,這圍觀和熱捧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呢?
新加坡《聯合早報》近日刊文說,近年來,一股“哥姐文化”正席卷中國的網絡世界,以“哥、姐”著稱的新網絡紅人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一些人搏出位的捷徑是搞怪獻丑,這反映一些人為成功而選擇極端或不擇手段的社會風潮。而就在這些炒作浪潮之中,不少網民置身其中,并不覺得被“網絡水軍”欺騙,反而加入消費“網絡哥姐”的熱潮中,不亦樂乎。但是也有分析人士認為,“哥姐現象”也折射出公眾對自身權利和尊嚴的饑渴。下面就從各個角度對“網絡哥姐”的走紅路線圖進行深度解析:
“網絡水軍”橫行 “網意”被綁架
近日,“網絡紅人”鳳姐前往美國中文電視臺應聘,電視臺新聞部主任稱其思維清晰敏捷,對鳳姐贊賞有加。但是國內許多網友懷疑是該電視臺蓄意炒作。
有專家在揭露“網絡哥姐”的成名路線圖時指出,一開始,炒作團隊制造話題和事件并在網上發帖,然后雇傭“水軍”發表正反兩方面的觀點,提高關注度,引起網友跟帖、轉帖,形成話題后,會從論壇轉到門戶網站,然后想方設法讓傳統媒體跟進,制造新的話題——這樣鳳姐的商業價值也就體現出來了。
“網絡哥姐”有很高的廣告效應和其他商業價值。“炒紅一個人或者事件后,你就有可能接到上百萬元的單子”,業內人士透露,正是在巨額利潤的誘惑下,一批專業網絡推手和炒作團隊應運而生,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造星模式”。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盧因于1947年在《群體生活的渠道》中提出了“把關人”(gatekeeper)這一概念。盧因認為“在群體傳播過程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的渠道。”
“網絡哥姐”就像是流水線上的產品。網絡編輯和版主是左右“哥姐”曝光率的關鍵力量。這些“把關人”通過推薦首頁、制作專題、加精、標題飄色,“可以利用手中的權力,通過刪除冗余言論引導話題走勢,進而在其‘催化’下,圍繞被炒作人形成信息涌動,使其被關注度放大到最大程度,最終于網絡這個信息場中脫穎而出”。
對此,有學者提出“網絡時代的集體無意識”的概念。一些網絡推手就抓住了網民們的這種心理,推波助瀾,坐收漁利。
據介紹,“水軍”背后是一個巨大的利益市場。首先,“網絡紅人”除明星效應外,還帶有隱性的利益目的。另外大量和企業有關的炒作,也都邁不開利益的誘導。
參與互動(0) | 【編輯:馬學玲】 |
相關新聞: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