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已修繕完畢的海口市水巷口騎樓老街。中新社發 駱云飛 攝
中新社海口2月13日電 題:海口騎樓老街尋找椰城的前世今生
作者 王辛莉 凌楠
“我的父親母親就是在老街上的旅館相識相愛結婚的!”今年60多歲的符阿姨在中山路上的每一間老商號前尋訪。她的父親曾任瓊崖縱隊的高層領導,上世紀50年代初,他們的家安在老街,兒時的她常常在騎樓二層窗口目睹各種游行活動。
大年初三的下午3點,記者在海口騎樓建筑歷史文化街區首條修繕老街中山路上看到,老街上本地民眾、外地游客熙熙攘攘。中山路在春節前半個月完成修繕開街。大部分鋪面按傳統習俗到大年初八才開門,但一些經營旅游商品、休閑餐飲的店鋪卻從初一一直開張納客,使得老街在熱鬧中不那么擁擠。
中山路81號的“炭畫世家”傳人韓翠瓊坐在店里,心卻一直被大街上的熱鬧牽著,“這幾天來的游人太多了,有本地阿公阿婆帶著兒孫全家來的,還有許多外地游客慕名來的”,她成了一名業余攝影師,拍了很多游客游訪的照片,“給修繕后的老街第一個春節留下記錄。”
來自湖南的游客劉先生告訴記者,他和親友一行9人12日上午剛到海口,在去酒店的機場大巴上聽到海口騎樓老街的介紹,下午便尋過來。他說:“海口騎樓對于熱愛歷史建筑的人來說,是一個絕好去處。濃郁的南洋風格,走進騎樓,好似走進海口的歷史。”
也許是前來參觀的人太多了,打擾了住家的生活。中山路63號邱家大宅的前門口主人貼上一張紅紙告書:私人住地,謝絕參觀。但仍不斷有游人在門前駐足,透過門屏觀賞前庭廊柱精美的雕刻工藝,低低發出一聲:啊,真漂亮!
在中山路附近的水巷口,海口南洋騎樓老街風貌展示館吸引了許多游客的目光。展示館展出的清末明初的海口城區沙盤,栩栩如生地展現了百多年前海口城區風貌。
據介紹,“海口”得名于南渡江入海口,始于宋朝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距今已近千年。明朝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設海口千戶所,筑海口所城,海口城誕生。清道光年間(公元1849年),水巷口修建海口的第一座騎樓四牌樓。清咸豐年間(公元1858年),瓊州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外國勢力入侵,在長堤路一帶建立領事館,老街建筑風格除東南亞風格,還深受西方建筑藝術的影響。
1912年,民國政府出臺鼓勵發展近代企業、吸引華僑投資的政策,騎樓建設進入繁華期。1920年,華僑擴路,博愛路、中山路、得勝沙沿街建起聯排式騎樓,成為海口最繁華地段。1939年至1949年,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老街遭難,從富商巨賈聚集的洋場,變成市井巷坊的生活場所。
現年50多歲的老街人文先生邀請朋友一起參觀展示館。“50多年來,老街的變化更是巨大,滄海變桑田,兒時在老街水上游玩的場景不復,只留存夢中了。”他感慨道。而更早前的百年知名建筑大多他也沒見過,通過展示館讓他這個老街坊對海口的歷史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30多歲的歐小姐在水巷旁邊的振東街找到了外婆曾經租住的老房,“我從小由外婆養大,那時這條街叫‘打鐵街’。”
中山路上刻在騎樓正面墻上的60多家老商號頗為引人注目,南強藥店、廣惠藥行、梁安記、尚易、中央銀行、大亞酒店等老式牌匾修舊如舊,大多是建于清末民初的老建筑,是當時海口知名商號,它們的老主人多為海南知名華人華僑。
廣東游客張先生游覽老街后對記者感言道:走在海口老街,曾經的繁華好像浮現眼前,一家家老商號,無不訴說著這條老街曾經繁華的商業,街上的叫賣聲好像也在耳邊響起。他對記者笑言,要是自己活在上世紀30年代,一定要做醫生,“中山街上的藥行都很漂亮大氣,證明那時生意不錯。”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