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田間到餐桌,走實節糧減損每一步
從田間到餐桌,推動糧食“產購儲加銷”全鏈條協同發力
走實節糧減損每一步(傾聽)
核心閱讀
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糧食安全是事關人類生存的根本性問題,減少糧食損耗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和消費國,做好全鏈條節糧減損,意義重大,大有可為。今夏,各地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力度,提升農業生產服務水平,推動糧食“產購儲加銷”各環節節約減損取得實效,更好穩住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
芒種過后,各地陸續進入“三夏”大忙時節。黃淮海平原的金黃麥田里,大型收割機轟鳴而過,搶收小麥;南方水鄉的稻田里,農民埋頭栽插、管護水稻,嫩綠的稻秧生機盎然。糧食生產茬茬壓緊、環環緊扣,節糧減損穩步推進,開源與節流并重。
一粒粒糧食,從田間到餐桌,如何有效減損?近日,記者沿著糧食產業鏈,探訪各地的節糧減損妙招。
生產
機械化收割,減少損失率
夏日炎炎,江西省興國縣長岡鄉塘石村高標準農田里,大片早稻陸續進入揚花抽穗期,豐收在望。在預留好的秧田里,種糧大戶鐘顯華開著耕田機來回穿梭,翻耕田塊,為晚稻育秧做準備。“農業機械化,不但效率高,還能幫助減損。”鐘顯華心里有本賬。
“傳統收割有割稻捆扎、搬運起堆、打谷脫粒、填裝入袋等環節,‘跑冒滴漏’在所難免,著實可惜。”鐘顯華說。6年前,他購置了第一臺收割機。得益于農機購置補貼,這些年,家里的收割機不斷更新換代。“發動機一響,稻谷就到了機艙里,丟糧率大幅下降。”
以前,每到收獲季節,人們會到田里拾麥穗、稻穗。如今,這一場景在很多地方已成為歷史。“機收損失率一般在3%—5%,遠低于人工收獲10%左右的損失率。”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科技推廣處處長劉小偉介紹,小麥、水稻、玉米機收水平分別達到97%、94%和78%,機收已成三大主糧最主要的收獲方式。
節糧減損,農機先行。“目前,村里2000余畝水稻已全部實現機械化收割,糧食損失率不斷降低。”塘石村黨總支書記謝建平說。
“豫北糧倉”河南滑縣又迎來麥收時節,萬古鎮杜莊村田野間,3臺大型收割機一字排開,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杜煥永帶著農機手忙著機收作業。“除了機械收割,今年小麥播種還用上北斗導航,按粒精量化播種,光這一塊就省下不少成本。”農機手的實操水平對節糧減損至關重要,今年麥收,合作社兩名機手參加了機收大比武活動,收獲不小。
“把田里的豐收變成到手的豐收。”劉小偉說,去年“三夏”期間,農業農村部在8個小麥主產省份開展機收減損技能大比武活動,助推黃淮海地區小麥機收減少損失30億斤;“雙搶”“三秋”期間,持續開展大比武活動,助推節糧70億斤。
“豐收鏈條上,機收減損是關鍵一環。”劉小偉說,下一步還將分區域分作物修訂完善機械化收獲減損技術指導意見,引導農戶和機手因地制宜選擇收獲時機和機收方式,千方百計減少糧食損失。
儲存
用上烘干機,住進“空調房”
微風拂過,秧苗輕舞。今年,李小根一口氣種下634畝水稻。“要是往年,總擔心天陰下雨,可不敢這么擴大規模。”作為安徽省懷寧縣臘樹鎮的種糧大戶,李小根的底氣源于家門口的惠嘉谷物烘干廠,“今年又新上一臺烘干機,每天可烘干稻谷120多噸。”
懷寧是產糧大縣,每年水稻種植面積超過50萬畝。以前,每到夏收、秋收時節,遇上下雨,農民們總會犯愁。“即便天氣好,鄉親們將新收獲的糧食攤到公路上晾曬,不僅阻礙交通,還會造成糧食損失。”李小根說。
縣里通過完善糧食產后服務,引導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購買糧食烘干設備,為周邊農戶開展代烘干服務,當地農民糧食收獲后的晾曬、儲存難題有了解決辦法。
當地種糧大戶徐福運介紹,一臺烘干機一天可將20噸小麥或水稻的水分從20%降到約9%,費用在500元左右;如果人工翻曬到同等水平,需400平方米的水泥曬場和8名勞動力翻曬3天以上,雇工費用超過1200元。如今,徐福運購置了12組糧食烘干機械,“烘得出、儲得好,也有助于賣上好價錢。”
烘得好,還要儲得好。在江西省于都縣仙下糧庫,糧食住進“空調房”,蓋上“厚被子”。糧庫里,幾十個測溫、測壓、測濕點,通過物聯網實時監測糧堆內部情況以及倉內空間環境變化。糧庫主任劉紀斌介紹,倉儲設施采用了“四合一”儲糧新技術,機械通風、谷物冷卻、環流熏蒸、糧情測控,儲備糧食儲藏周期綜合損失率由之前的1.8%降至1%。
近年來,于都縣推動“智能化糧庫”升級改造,先后在鄉鎮推廣1.5萬套彩鋼板組合科學儲糧倉,儲糧損失不斷降低。“智能化儲糧降低了產后損耗,減緩糧食品質變化。”于都縣富硒中心糧油服務股股長劉敏清說。
“減損是個系統工程,夯實服務基礎是關鍵。”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王鳳忠說,要著力改善糧食產后烘干條件,支持引導農戶科學儲糧,升級改造糧食倉儲設施,進一步降低糧食損失。
加工
精細化管理,利用更高效
促進糧食加工減損增效,也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前不久,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印發通知,推介小麥適度加工、稻谷適度加工、小麥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和稻谷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四大類24個減損增效典型案例。
王鳳忠說,據估算,目前我國小麥、稻谷加工環節的損失率為4%—5%。公布的典型案例中,通過優化生產工藝、改進技術裝備,加工損失率均控制在2%以下,有效降低加工損耗,提升了產品附加價值。
靠著先進的工藝,在位于河南省鶴壁市淇縣的飛天農業公司生產車間,一粒粒小麥被精深加工。16臺磨粉機開足馬力,將小麥研磨成工業用粉。接著進入制粉車間,麥芯粉可以做方便面、餃子等主糧食品,尾粉加工成淀粉、谷朊粉。再精深加工,可以產出結晶葡萄糖和結晶果糖,有的還開發成烤麩、植物蛋白肉等產品。“糧頭食尾、農頭工尾,每一粒麥子都被‘吃干榨凈’。”公司總經理董得平說。
精深加工后小麥的附加值大大增加。飛天農業公司生產的小麥結晶葡萄糖、結晶果糖等產品,從小麥原料到結晶果糖增值5倍,生產的小麥蛋白肽增值30倍。董得平說,加工環節減損要把眼光盯著市場,目前公司正聯合糧食深加工企業,大力發展代蛋白、代糖等,滿足消費者對于“大健康”的新需求。
在開展設備智能化改造、自動化控制的同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九師天山面粉(集團)額敏有限公司還推進產銷精準對接,避免糧食拋撒浪費。“減損就是增產,推動全鏈條增值,努力讓農民得實惠、減損見成效。”公司負責人、黨總支書記張婷說,依托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公司派專業人員到地頭指導晾曬、調運,減少小麥損耗。去年,從小麥晾曬、運輸、清理等環節減少糧食損耗1%以上,為當地種植戶增加87萬元收入。
“加工環節做得好,背后是‘產購儲加銷’全鏈條協同發力。”王鳳忠說,糧食從田間到餐桌,要經歷生產、流通、加工、消費等多個環節。做好全鏈條、系統化管理,才能提升糧食品質和附加值,帶動更多小農戶融入高效集約的減損鏈條,讓更多農民嘗到增產又增收的甜頭。
本報記者 常 欽
社會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2日 17:05:36
- 2024年12月22日 16:58:29
- 2024年12月22日 13:38:29
- 2024年12月22日 12:19:32
- 2024年12月22日 10:11:46
- 2024年12月22日 09:21:13
- 2024年12月22日 09:17:16
- 2024年12月22日 09:16:44
- 2024年12月22日 09:08:28
- 2024年12月21日 18:2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