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崔巍:讓文化遺產在生活中“火”起來

中新網杭州3月1日電 題:全國政協委員崔巍:讓文化遺產在生活中“火”起來
作者 林波 曹丹
中國大運河上,舟楫穿梭,千年的水波承載著歷史的回響。
全國政協委員、杭州歌劇舞劇院院長崔巍在運河畔的劇院工作了40余年,她不僅見證了這條古老水道從沉寂到復興的蝶變,更以自身經歷,通過創作舞蹈劇場《遇見大運河》等,娓娓道來那些關于中國文化遺產的動人故事。

她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人參與其中,讓文化遺產“活”起來,更“火”起來。
“文化遺產,看似遙遠,實則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全國兩會前夕,崔巍接受中新網專訪時表示,創作《遇見大運河》的過程讓她深刻認識到文化遺產傳播的重要性。她也希望通過演出、快閃、展覽等多種形式,讓更多人了解中國大運河文化,讓文化遺產在民眾的日常生活中“火”起來。
崔巍的藝術生涯始于舞蹈演員。她18歲從北京舞蹈學院畢業,加入杭州歌劇舞劇院,成為一名舞者。多年的舞臺實踐為她后來的導演生涯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演員到導演,從院長到全國政協委員,身份不斷變化,她堅守一個信念——踏踏實實做好本職工作。
“無論身份如何變化,藝術創作始終是我的核心。”在她看來,政協委員的身份,反而為創作提供了更廣闊的視野和更深厚的內涵。
“杭州是大運河南端的城市,以前我的辦公地點和運河只有一路之隔。我想,如果能排一部關于大運河的劇,或許可以成為有代表性的作品。”崔巍希望,通過接地氣的作品記錄大運河的歷史和文化,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她用三年時間走中國大運河沿線城市。創作過程中,她深刻感受到中國大運河橫跨廣闊天地、縱貫江河湖海,涵蓋了太多的歷史文化,她也時常自問——這部作品到底要表現什么?
“不僅要展現大運河的歷史風貌,還要有對文化遺產現實命運的思考。”2014年5月21日,崔巍創作的《遇見大運河》在杭州首演。中國大運河成功申遺后,為了能讓民眾可觸可感,品味流淌的運河文化,這部作品還通過快閃形式在杭州拱宸橋、揚州古邗溝、天津十六孔閘橋等地進行演繹。
《遇見大運河》的成功也讓崔巍有了更多思考。她探索如何講好中國故事,通過藝術表達將杭州的西湖、良渚等文化遺產呈現給世界。
她認為,可以發揮杭州“國際友好交流關系城市”的平臺作用,“在我看來,友好城市的建立不是締結過程結束就完成了使命,大部分民眾可能并不清楚世界上有幾座城市和自己所在的城市是友好城市,也不了解這些城市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
她建議加強友好城市間的互動,讓民眾在日常生活中了解這些地方,進而深入了解其文化,促進彼此交流,“如潤物細無聲般,自然而然地拉近彼此距離”。
近年來,杭州歌劇舞劇院不斷推出原創藝術作品,不僅在杭州、浙江廣受歡迎,更走向世界舞臺,發出浙江聲音,傳播中華文化的璀璨光芒。
崔巍透露,劇院正在策劃“遇見系列”作品,包括《遇見西湖》和《陌上花開》等,探索藝術與文化遺產的結合,讓文化遺產“火”起來,走進更多人的生活,也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遺產。(完)

- 專題:2025全國兩會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18日 14:11:13
- 2025年04月18日 13:39:47
- 2025年04月18日 12:56:44
- 2025年04月18日 11:25:09
- 2025年04月18日 11:2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