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博物總館副館長宋燕:用好高校里的“寶藏”博物館

中新網南京3月1日電 (記者 朱曉穎)2025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從事文博工作30多年的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市博物總館副館長宋燕日前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介紹,今年她的一個建議是:展示利用好高校中的“寶藏”博物館,發揮高校博物館的教育功能。

藏有各類指紋和槍械的江蘇警官學院博物館,展陳古今針灸銅人的江蘇省中醫藥博物館,存有全球唯一完整“活化石”水杉發現和命名過程記錄的南京林業大學博物館……
六朝古都南京歷史悠久,文博資源積淀深厚,是中國國家文物局支持建設的“博物館之城”之一,現有150余座博物館,其中含備案博物館82座、等級博物館19家。南京也是中國科教名城,中小學及普通高校數量、各類人才數量在全國大中城市名列前茅。
如何打通資源,讓館校雙向奔赴?如何溯源傳承,讓孩子們與文物時空對話,感受歷史與未來的共振?帶著這樣的問題,從2024年6月起,宋燕與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的工作人員,花費3個月時間,對高校里的博物館進行整體調研,了解其運營現狀、面臨的困難及未來規劃。

“南京大學校史博物館、東南大學地質博物館、南京師范大學博物館、南京理工大學兵器博物館……每一所高校的博物館都獨具特色。”走訪中,宋燕發現,南京的50余所高校中竟“藏著”67座博物館,數量眾多。“從藏品質量,到師資力量,高校中的博物館實力堪稱出色。如果這些高校博物館能夠更好地向青少年開放,孩子們將接觸學習到更多歷史、文化、科技知識,有助于他們拓寬視野、增長見識。”她表示。
比如,南京中醫藥大學內的江蘇省中醫藥博物館,藏有幾尊身高一米八、被網友稱為“青銅俠”的針灸銅人,其中有一尊是古代針灸銅人的復制品。在中國北宋時期,針灸銅人被用于測試考生的針刺水平。考生如能正確取穴,針入而水出,否則針不能進。另一尊針灸銅人,是南京中醫藥大學研制的以現代真人為藍本、更具實用價值的“南京針灸銅人”。作為世界上最早的醫學教學模型,針灸銅人承載著中華醫學的千年智慧,其不僅是教考用具,更是中醫藥走向世界的名片。
再如,江蘇警官學院博物館內,設有南京指紋博物館、近代警察史博物館、槍械發展史陳列館等4個博物館群。其中,南京指紋博物館是中國唯一一家指紋主題博物館,近萬件藏品以指掌皮膚揭秘、陶器指紋畫溯源等為線索,闡釋了中國指紋文化的發展軌跡,展示了現代指紋學向司法指紋學、醫學遺傳皮紋學、人類民族皮紋學、體育皮紋學等方向發展的趨勢。

宋燕告訴記者,這一年來的履職,她圍繞“博物館+教育”:以“知來處明去處——從歷史中汲取力量”“到博物館去”“博物館——行走的課堂”等為題,到大中小學校開展專題講座;發揮博物館作為學校教育“第二課堂”的作用,與20多家中小學結對開展活動,送流動展覽進校園,運用教育系統線上平臺,擴大傳播范圍;組織2024年度南京市職工技能大賽“博物南京”講解員職業技能競賽,推動提高全市講解員水平等。
2024年,南京的博物館接待觀眾超過4300萬人次,各博物館開展的社會教育課程超過1萬場。同年9月1日,首屆南京高校“博物館”聯展暨大學新生“第一課”活動啟動,“南京高校博物館聯盟”成立。
如今,“博物館熱”持續升溫。在宋燕看來,無論是教書育人,還是文化傳播,高校博物館都是重要載體。高校博物館具有自身獨特的價值,既要體現其學術價值,又要發揮其社會教育功能,更好地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希望更多的孩子走進博物館,接觸文物,品讀中國,找到人生航向。”宋燕期望高校“寶藏”博物館更好地發揮教育功能,為教育事業添磚加瓦,為城市生活賦能添彩。(完)

- 專題:2025全國兩會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18日 14:11:13
- 2025年04月18日 13:39:47
- 2025年04月18日 12:56:44
- 2025年04月18日 11:25:09
- 2025年04月18日 11:2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