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例接受微創腦脊接口治療截癱患者重新站立行走
中新網上海3月4日電 (記者 陳靜)上海的醫學專家通過微創腦脊接口技術,在全球率先幫助完全截癱患者恢復站立行走。

來自廣東省的林先生(化名)兩年前不慎從近4米高的樓梯上跌落,導致胸椎椎體骨折并椎體脫位、腦出血。雖經多方治療,但其雙下肢截癱癥狀始終未有改善,三十幾歲的林先生只能依靠輪椅生活。
2025新年伊始,他成為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汪昕教授、丁晶教授與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加福民老師團隊聯合開展的“腦控閉環硬膜外電刺激用于脊髓損傷后下肢癱瘓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臨床研究的首例受試者。據悉,該院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康復科、影像科及護理部專家組成多學科臨床團隊與復旦大學加福民副研究員領銜的研發團隊攜手組成腦脊接口聯合攻關小組。
據介紹,在研究中,加福民團隊通過在患者腦部特定區域微創植入電極,精準采集大腦發出的運動信號。這些信號就是大腦發出的“行動指令”。隨后,借助先進且復雜的算法對運動信號進行深度解碼,研究團隊將其轉化為特定頻率和強度的電刺激。最后,這些電刺激通過植入脊髓相應區域的電極芯片,精準作用于受損脊髓下方的神經組織,激活下肢指令性活動。據介紹,這項腦脊接口技術,成功繞過受損的神經傳導通路,巧妙搭建起“神經旁路”,宛如一把精巧鑰匙,開啟了脊髓損傷治療的全新篇章。
經過全面評估與檢查,在準確定位的基礎上,專家們為林先生制訂了一套全球首創方案:一次性立體定向顱內電極置入術與脊髓神經刺激電極置入術。2025年1月8日,研究團隊僅用2小時通過一次性微創手術完成了在患者腦內和脊髓硬膜外的關鍵調控部位精準置入電極。
術后第1天,林先生的右腿就出現了緩慢的屈曲;第3天,他實現了自主腦控狀態下的雙下肢運動;第8天,他開始在站立架輔助下站立抬腿訓練;第10天,他能在“天軌”驅動下嘗試跨步,并逐漸適應步行模式,實現自主控制雙側下肢跨步行走;第14天,他的右腿已能抬高跨越移動的障礙物;第15天,他在懸吊下獨立使用站立架行走超過了5米;第49天,他可以在懸吊下獨立使用助步器行走……曾被宣判“永遠站不起來”的林先生激動地說:“我終于再次體會到走路的感覺。”
第一例患者林先生朝著恢復自主行走的目標踏出了堅實的第一步。研究團隊繼續迎難而上,攻克脊髓損傷導致神經傳導通路阻斷這一醫學難題。
第二例患者是來自河北省的趙先生(化名),他也是外傷后截癱,癱瘓22個月。其雙下肢肌肉極度萎縮,成為恢復行走的障礙。腦脊接口聯合攻關團隊在2月5日按照精準方案完成植入,聯合智能化信號解碼,最終讓術前下肢萎縮完全不能動的趙先生,術后第一天開機1小時即實現腦控抬腿、術后兩周實現在輔助下行走的驚人效果。
來自山東的溫先生(化名)是第三例患者,癱瘓10個月。由于脊髓損傷后原先脊柱手術后固定的釘子靠近植入部位,給微創手術帶來嚴峻挑戰:稍有偏差,不但可能影響患者的整個康復進程,還有可能加重脊髓損傷。多學科團隊依靠自行研發的術前神經重建成像技術,通過精準手術成功把電極置入預定的位置。手術后,術前完全不能活動下肢的溫先生也實現了次日開機1小時即腦控抬腿的喜人效果。
據悉,這項全球首創技術對于中國乃至全球的脊髓損傷患者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鼓舞,讓患者重新燃起對生活的希望。研發團隊未來將對該技術進行大膽創新與優化,確保腦脊接口技術能夠長期、穩定地為患者提供可靠的治療支持,醫院方面表示,相信更多患者能夠重新站起,邁出人生新步履。(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18日 14:11:13
- 2025年04月18日 13:39:47
- 2025年04月18日 12:56:44
- 2025年04月18日 11:25:09
- 2025年04月18日 11:2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