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建言涉外法治建設 護航中企“出海”

中新網北京3月8日電 (記者 劉軍)從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和光伏產品組成的外貿“新三樣”,到火爆全球的DeepSeek,越來越多中國企業走上了國際舞臺。面對企業“出海”的風險和挑戰,涉外法治建設成為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多位政協委員的關切。他們圍繞加強中企“出海”法律保障、提高涉外法律服務水平提出建議。
由于缺乏對當地法律、法規的了解而產生合規問題,是企業“出海”過程中最常見的風險。對此,全國政協委員、民盟浙江省委會副主委許亞南提出建立全國性域外法查明平臺,為企業提供他國法律文本和判例查明服務;同時搭建涉外法律服務“一站式”“點單式”平臺,打造涵蓋跨境貿易投資等領域的涉外法律服務產品,方便企業在線“選購”。
全國政協常委、民革福建省委會主委夏先鵬認為,需加強針對涉外法律保障的頂層設計,多方合力護航中企“出海”。他建議出臺“海外投資促進法”,明確政府在海外投資中的支持角色,幫助中企更好地應對海外投資中的各種風險。
“建議探索制定適應于新時代中企‘出海’保障的‘海外投資促進法’,為保護我國企業海外投資合法權益提供法律依據,”夏先鵬表示,“如明確通過國家行政機關或經濟、商業研究機構為投資者提供東道國的投資資訊,提供項目評估服務或資助等。”
涉外法律人才的不足,是企業難以應對“出海”法律風險的主要原因之一。據統計,截至2023年9月,中國涉外律師僅有約1.2萬人,在律師總數中占比不到2%。
對此,許亞南建議擴充人才儲備,例如大力招引留學歸國人才,廣泛吸納企事業單位有經驗、懂實務的復合型人才,加強高校涉外法學學科建設,增加“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語言、法律、政策相關課程,大力培養細分領域人才等。
此外,全國政協委員提出的建議還包括建立多部門統籌聯動的工作機制和“調援裁訴”有機銜接的涉外商事糾紛解決機制等,涵蓋涉外法治體系建設的多個環節。(完)

- 專題:2025全國兩會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21日 17:56:10
- 2025年04月21日 14:01:19
- 2025年04月21日 13:40:08
- 2025年04月21日 13:14:36
- 2025年04月21日 12:5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