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氣管狹窄診治實現新突破:手術死亡率大幅降低 從“活著”到“參加運動會”
中新網上海3月14日電 (記者 陳靜)先天性氣管狹窄是一種先天性梗阻性氣管疾病,常表現為反復的肺部感染和呼吸困難,甚至呼吸衰竭。如未得到及時的診斷和治療,患兒病死率高達50%至80%。
記者14日獲悉,十年前,相關手術死亡率超12%,如今降至1.4%,術后氣管直徑平均提升1倍。這一突破得益于中國醫學專家打造的“MDT-3D精準外科體系”。
國家兒童醫學中心、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心胸外科氣管外科團隊方面當日接受采訪時表示,術前精準評估階段,多個學科專家精確定位氣管狹窄段和模擬手術前后的氣流變化,以制訂個體化的手術方案。在手術中,醫學專家們通過自體組織修復與三維動態應力優化技術精準重建隆突,創新實現氣道形態與生理功能的同步重塑。
據悉,術后患兒氣管直徑增加1倍,通氣量增加16倍,絕大多數患者呼吸癥狀徹底改善。術后機械通氣時間從120小時縮短至51小時,重癥監護室停留時間較國際平均水平減少40%。該院心胸外科專家徐志偉教授表示:“過去家長都問‘孩子能不能活到五歲’,現在問‘能否參加運動會’。”
國家兒童醫學中心、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心胸外科氣管外科團隊聯合兩家區域醫療中心(福建省兒童醫院和三亞市婦幼保健院)在國際知名臨床期刊《胸心血管外科雜志》(Journal Of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發表大樣本論文。這標志著先天性氣管狹窄這一高危兒童疾病的診治實現歷史新突破。
據悉,自2010年聚焦該領域至今,國家兒童醫學中心、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通過系統性數據積累,構建起全球最完整的先天性氣管狹窄診療數據庫,樣本量遠超歐美知名醫院。基于1000余例手術前后的CT影像分析,中國的專家團隊提出“狹窄寬徑比≤0.6”的手術閾值,被納入兒童先天性氣管狹窄外科治療中國專家共識。他們還首次揭示97.5%的肺動脈吊帶患兒合并氣管畸形,推動“肺動脈吊帶必須同步氣管評估”成為全球診療共識。(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17日 20:12:29
- 2025年04月17日 15:03:00
- 2025年04月17日 14:59:53
- 2025年04月17日 14:28:23
- 2025年04月17日 14:2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