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烏蘭察布“一紅一綠”繪就鄉村振興多彩畫卷
中新網烏蘭察布3月17日電 題:內蒙古烏蘭察布“一紅一綠”繪就鄉村振興多彩畫卷
中新網記者張林虎
盡管3月的內蒙古自治區依舊春寒料峭,但兩種色彩卻在改寫著塞北春天的敘事方式。
在烏蘭察布豐鎮市的農家院落與察右中旗的智能溫室間,從房前屋后的“草莓紅了”到北京內蒙古聯手的“蔬菜綠了”,傳統農耕智慧與現代協作模式,勾勒出一幅絢麗的鄉村振興產業藍圖。

庭院“莓”景:激活鄉村經濟微循環
走進豐鎮市巨寶莊村,白墻灰瓦的農家院里升騰著蓬勃生機。郭玲花家的草莓大棚內,濕潤空氣中浮動著清甜果香,游客趙喜花彎腰摘下顆鮮紅草莓笑道:“現摘的草莓帶著露水,比市場上買的更清甜。”綠葉叢中,三五成群的采摘者與拍照打卡的年輕人,將春日的庭院裝點得熱鬧非凡。
這座塞北村莊的“莓”好經濟,始于兩年前的空地改造。“以前院里大棚閑著,現在種上草莓、小番茄,秋天還能收葡萄和草花。”郭玲花擦拭著額間細汗介紹,她利用零散時間打理庭院作物,既盤活了閑置空間,又讓全家年增收數萬元。
如今,村里22座庭院大棚漸成氣候,7戶村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植,草莓紅、葡萄紫、草花艷的“微田園”串聯起致富鏈。
“小庭院也能做出大文章。”巨寶莊村黨支部書記張學平說,村里正探索多元化庭院產業模式,未來將引導農戶引入盆栽果蔬、特色養殖等項目,讓方寸之地持續釋放增收潛能。

智能大棚:孕育蔬菜產業熱經濟
豐鎮市向北200公里的察右中旗科布爾鎮乳泉村,12座智能溫室大棚在陽光下泛著銀色光澤。這座由北京市房山區480萬元援建的農業基地,每座900平方米的溫室都配備智慧化系統,實時調控溫濕度,讓冷涼蔬菜在科技護航下茁壯成長。
“以前靠天吃飯,現在‘數字種菜’。”乳泉村村民李建軍輕觸控制屏,棚內自動噴淋系統應聲啟動。北京內蒙古協作不僅送來現代化設施,更帶來全產業鏈升級——房山區農業專家團隊駐點指導,從選種育苗到病蟲防治傾囊相授;兩地共建的“市場+農戶+基地+企業”運營模式,讓草原蔬菜直通京城餐桌。
在科布爾鎮元山子村,黨支部書記王志永算起“增收賬”:“智能溫室大棚不僅帶動我們村的農業生產,還能帶動村民就業,一舉兩得。”
目前,察右中旗已有兩個基地入選北京內蒙古協作蔬菜生產基地,年供應北京市場的冷涼蔬菜超萬噸。

產銷聯動:鋪就強村富民康莊道
清晨5點,察右中旗的冷鏈運輸車滿載著水靈靈的娃娃菜、西紅柿駛向北京。北京內蒙古兩地搭建的產銷平臺,讓草原清晨采摘的蔬菜,傍晚就能出現在首都市民的餐桌上。“我們的菜有‘身份證’。”種植大戶王愛軍說。
豐鎮巨寶莊村草莓經濟的輻射效應同樣顯著。每逢周末,周邊城市游客驅車前來體驗采摘,村民順勢推出農家飯、農事體驗等項目,文旅融合讓庭院產值再提升三成。
“現在村里的甜日子比草莓還紅火。”郭玲花笑著將新摘的草莓裝箱,這批訂單即將發往周邊城市。
望著大棚里忙碌的村民,察右中旗農牧和科技局副局長胡瑞峰感慨:“隨著項目持續推進和完善,有望擴大冷涼蔬菜進京規模,提升蔬菜品質,促進兩地在農業產業領域更深入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而豐鎮市今年將把庭院經濟示范村繼續擴大,讓“微經濟”成就“大民生”。
從庭院草莓的“點點紅”到智能溫室的“片片綠”,從北京內蒙古協作的“山海情”到產銷聯動的“共贏路”,烏蘭察布的這場特色農業變革,正書寫著鄉村振興的生動注腳。(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03日 17:06:14
- 2025年04月03日 15:42:34
- 2025年04月03日 15:08:46
- 2025年04月03日 14:58:31
- 2025年04月03日 14:4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