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元一日聚”靠什么吸引老年人
“百元一日聚”靠什么吸引老年人
有吃有玩價格實惠,還有可感可知情緒價值
花100多元,吃兩頓大餐,包下一個場地,和老友歡度一整天的快樂時光,這樣的退休生活方式,您向往嗎?一種被稱為“百元一日聚”的業態在上海盛行,精準鎖定活力老人群體的聚會需求,以高性價比為特色,吸引了眾多上海老人光顧。這一業態是如何誕生的?能否成為都市養老的一種補充?帶著疑問,記者來到徐匯區宜山路上一家“一日聚”門店尋找答案。
從門可羅雀到“客流之王”
周二中午11時,位于宜山路光啟城4樓的“馨樂匯一日聚”已座無虛席,十幾桌全滿,顧客清一色都是老年人。除了用餐,他們還自發舉行了一場防范電信詐騙宣講會。這樣的場景在工作日的午休時間極為少見,客流量是其他飯店的兩倍,整個商場獨此一家。它并非傳統意義上的普通餐廳,更像是飯店、會所、日托養老機構,甚至是老年大學的綜合體。
首先,這類門店只能網上提前預訂團餐,顧客均為老年人。到店后不用點菜,直接上事先選好的套餐。就餐完成后沒有服務員來催促離開,老人可以留下聊天打牌,或是到隔壁的KTV免費唱歌,到了傍晚再回到餐廳享用另一頓大餐,整個服務流程大概10個小時,只需支付100元出頭。
“100多元吃兩頓大餐,30多個菜肴不重樣,免費使用場地休閑娛樂,最重要的還有老友相伴,這對老年人有著極大的吸引力。”馨樂匯負責人魚曉輝告訴記者,從醞釀到開張,這一商業模式迅速在市場打響,馨樂匯目前已開設和正在籌備的有5家門店,會員超4萬人,光啟城內的這家店已經訂到兩個月之后了。
“其實全國各地近年來都出現了瞄準老人聚會‘一條龍’服務的新業態,上海作為老齡化比較高的城市,在銀發經濟方面走在前列,我們也是在這一趨勢下誕生的。”魚曉輝說,他在餐飲行業服務多年,發現上海老人聚餐的需求很旺盛,但有兩個難點一直無法解決。首先,飯店過了中餐時間一般都要休息,老人無法在飯店長時間逗留;其次,飯店一般只提供餐飲服務,基本沒有娛樂項目,老人飯后要另尋場所,各種成本也比較高。“一日聚”模式完美解決了這些問題。
馨樂匯光啟城店是最早開設的“一日聚1.0版本”,從裝修來看,曾經是一家日料店,魚曉輝接手后對其進行了“適老化改造”,從里到外完全為老年人量身定制。同樣的地段,同樣的門面,從門可羅雀變成了“客流之王”。在新版本的門店中,足不出店就能唱歌跳舞,甚至還有類似老年大學的免費課程,用極低的價格將為老服務做到極致,這種新商業模式被稱為高級版的“托老所”。
每一桌都有故事與情誼
為什么選擇到這里聚會?老人們有著各自不同的答案。
“因為方便呀。”65歲的老李是原虹口區北外灘街道居民,因為舊改搬到了寶山顧村,幾十年的老鄰居、老朋友、老同學“四散天涯”,但感情一直都在,共同懷念一同長大的歲月。于是老李組織了一場“赤膊兄弟”聚會,大家乘坐地鐵來這里。舊改居民聚會的情況非常普遍,也是這一類門店都開設在軌交站點附近的原因。
“因為特別便宜,便宜到我都有些不好意思了。”在大堂就餐的宣阿姨告訴記者,她是這場大型老年網友聚會的組織者,選擇這里就是因為便宜,100元出頭就可以消遣10個小時,加上兩頓味道不錯的桌餐,不用充值,也沒額外消費,她想不通企業是如何盈利的。“我們在家自己燒兩頓,成本也不止100元,希望他們適當漲一點,千萬別倒閉了。”
“因為無聊,一個人在家太無聊了。”84歲的退休老師李阿婆說,女兒在國外,老伴失能去了護理院,她一直獨居在家。雖然每天做做家務也算充實,但沒有社交生活實在太無聊,直到機緣巧合參加了這場聚會。一頓飯吃下來,認識了許多新朋友,讓李阿婆笑到合不攏嘴,連說好幾句“開心”,她已經好久沒和人這么長時間面對面交流了。
魚曉輝告訴記者,為了解客戶需求,他也經常會和老人們聊天,很多故事讓他非常感動。有50年沒見面的同學聚會,大家調侃著曾經的初戀情侶,已經從小伙姑娘變成大爺大媽。時光轉瞬即逝,老人們就餐結束也不去唱歌,而是坐著聊天,憋了50年的心里話一天怎么說得完?
讓他印象深刻的,還有知青聚會、國營工廠聚會、公交職工聚會等,隨便一桌都是歲月的故事。“老人們不聚是因為不方便,那我們就為他們創造方便,為重逢干杯。”魚曉輝說,開始只是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商業項目,但開店一年多,他越發覺得,這不僅是門生意,還肩負著太多的信任和情誼。
商業邏輯就是薄利多銷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老人們最感困惑的,就是100元出頭玩一天,吃喝玩樂一條龍,商家是如何實現盈利的?
魚曉輝說,其實背后的邏輯很簡單,因為只接受套餐預訂不接散客點餐,食材都被精準計算,沒有浪費,在確保食品安全的前提下,極大降低成本。中午到晚餐時段,對餐飲企業來說,本來就是閑置時間,服務老人沒有增加太多成本。老人感受到實惠后,又成為“自來水”,加上會員群運營有道,獲客成本極大降低,復購率在50%以上。“所以薄利多銷有得賺,保持微利,不用擔心倒閉。”
但魚曉輝也坦言,企業要發展,光靠“一日聚”肯定不夠,所以也在延展業務鏈條,包括上海郊區游、外地游、優質農產品推進等,但有一個原則,不充卡,不打折,主打價廉物美,保持微利即可,避免有爭議的商業項目。“我們希望細水長流,十年二十年后還能陪著爺爺奶奶們,小心翼翼守住他們的信任。”
在魚曉輝看來,“一日聚”已經成為老年人的“轟趴俱樂部”,他們在這里社交、娛樂、相親,甚至會請求工作人員去向心儀的老人要微信。因為不是奔著相親來的,目的性不強,反倒感覺不錯。“他們只是外貌老了,內心和年輕人其實一模一樣,甚至更會玩。”魚曉輝說,他覺得社會對老人有很多誤解和刻板印象,只有真正走進他們的內心,傾聽他們的需求和心聲,才能開發出最“貼肉”服務,從而受到老人們的歡迎,這是他轉投銀發產業后最深刻的體會。
細水長流才能收獲信賴
“有100多元玩一天,也有幾百元玩一天,從養老到樂老,已經成為老人選擇服務的一種趨勢。”上海市養老服務和老齡產業協會會長李勇告訴記者,協會注意到“一日聚”類型的銀發消費場景正不斷涌現,為上海老人提供了更為多元的養老選擇,這是市場適應老齡化社會發展的表現,體現了老年人對晚年生活的規劃需求,正從保基本向高品質躍升。
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全國老年人口總數已超3.1億,占全國人口的22%。這既是嚴峻挑戰,也蘊藏著巨大機遇。李勇表示,對于許多正面臨轉型壓力的線下實體商來說,投身養老服務、銀發產業大有可為,特別是隨著60、70后人群逐步出現養老需求,這一在改革開放中成長的群體對生活品質、情緒價值的要求更高,同時他們也是社會財富的主要創造者,有著很強的消費能力。
在銀發產業蓬勃發展的刺激下,近年來出現了不少新型養老服務,例如陪診服務、助浴服務等,政府部門起到了主導作用,而許多企業也選擇進入這一領域,開展探索創新。“銀發市場前景很大,需求非常旺盛,但我們也必須意識到,養老產業不是一個賺快錢的地方。”李勇認為,企業進入老齡產業切忌急功近利,必須要有十年磨一劍的耐心與決心,以細水長流的深耕心態服務好老年人,才能收獲市場的信賴,贏得長久發展的契機,在未來收獲豐厚回報。
消費場景也講究適老化
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周海旺表示,老年人“一日聚”受歡迎的根本原因,是此種業態為老年人量身定制服務,完全貼合老年人的需求。一般的餐飲企業追求“翻桌率”,不會給老年人提供一個慢節奏、長時段的就餐環境,而“一日聚”沒有這種問題,同時其低廉的人均消費,也成為吸引老年人光顧的重要賣點。
“除了餐飲企業轉型老年人‘一日聚’,我還注意到一些酒店、度假村也開始擁抱老年產業,進行適老化轉型。”周海旺表示,他在調研中發現,類似轉型并非個例,例如有郊區酒店,推出兩天包吃包住只要兩三百元的套餐,花很少的錢就能住星級酒店,這對老年人來說很有吸引力。還有酒店整體改造成為養老院,為老年人提供酒店水準的高品質養老服務。“這些案例都是企業主動適應老齡化社會,對業務進行適老化改造的探索,銀發產業的發展為線下實體經濟的轉型提供了機遇。”
“一些針對老年人的定制服務,售價過于低廉,利潤空間有限,甚至可能虧本,要盈利勢必要引入其他商業項目貼補。”周海旺表示,例如一些老年旅游中有推銷環節,這種行為本身并沒有問題,許多適老化產品正在推廣,如果將其結合起來,讓老人與好產品面對面,也能成為推動銀發經濟發展的契機。但如果引入的是高價保健品、不靠譜保險之類的“不良項目”,那就肯定不能長久。因此,確保商業流程透明、規范、受到充分監管,是其平穩有序發展的關鍵。
“對此,我有一個想法,在商業場景適老化的創建中,政府部門應發揮主導牽頭作用,例如建立老年人專門店,這是目前比較稀缺的。”周海旺說,相比年輕人,老年群體更習慣線下消費,銀發產業完全可以和提振消費、促進線下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在政府部門的監管引導下,引入各種專門為老年人定制的商業項目、消費場景,實現兼具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高質量發展。
本報記者:李一能 來源:新民晚報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21日 17:56:10
- 2025年04月21日 14:01:19
- 2025年04月21日 13:40:08
- 2025年04月21日 13:14:36
- 2025年04月21日 12:5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