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S20外環隧道煥新重啟 實現“預養護”、3.8萬噸舊瀝青100%再生利用
中新網上海3月22日電 (記者 陳靜)歷時365天,上海S20外環隧道大修工程正式完工,22日該隧道恢復通車。

該工程同步構建了既有公路隧道更新的成套技術體系,實現了既有隧道建管養一體化智能管控,為推動城市公共空間設施優化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
該隧道是全國首個實現“預養護”的隧道,工程團隊可以預測隧道未來的運行狀況,提前研判故障與養護需求,實時監測與反饋養護效果,輔助科學養護決策,為城市基礎設施全周期安全運維提供智慧解決方案。
據悉,工程團隊運用數字孿生技術,基于BIM模型(建筑信息模型)串聯近萬臺運行設施、健康檢測設備,搭建“建管養一體化智能管控平臺”,實時反映隧道結構健康、機電設備設施狀態、車流荷載、江潮水位等動態數據。利用數據分析、機器學習等技術,他們可以實時監測隧道結構健康狀態,精確度達毫米級。
2003年建成通車的外環隧道是中國首條采用沉管法施工的特大型越江隧道,曾是上海北部地區唯一的大型貨運車輛越江通道。據統計,外環隧道歷年車流量峰值近3000萬輛,為通車初期的2.4倍,大型貨車(含集卡)約占流量的80%。多年來由于超負荷運營等各種原因,隧道留下沉管接頭滲漏、路面損壞等“歲月痕跡”。
據了解,沉管接頭修復是業界公認的難題。針對沉管結構特點,上海城投公路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組織上海隧道設計院、隧道股份上海隧道、同濟大學組建技術專家團隊,突破性首創“內置式接頭修復加固技術”。工程團隊對沉管段736米隧道內部結構完成修復。該技術方案基于端鋼殼激光定位與結構動態監測,創新構建三重止水防御體系,在沉管隧道修復領域中尚屬首例,具有極高的技術挑戰。據悉,修復后的沉管接頭耐久性顯著提升,為長三角軟土地基沉管隧道的治理樹立了技術標桿。
針對老舊鋼結構除銹難題,大修首次采用激光清洗技術,避免傳統機械打磨產生的揚塵污染,揚塵減少90%。在材料循環方面,3.8萬噸舊瀝青100%再生利用在其他低等級道路基層,1.2萬噸混凝土銑刨料轉化為生態護坡磚。在能源管理方面,工程團隊升級機電系統,實現對設備用能的精細統計與管理,同時全線升級1568套LED智能調光燈具,預計全年可節電240萬千瓦時。
記者看到,修整后的隧道以“人文航運”“發展創新”兩幅浮雕分別展示浦西(寶山)、浦東的歷史定位和發展歷程,將百年吳淞口燈塔、吳淞口國際郵輪港與外高橋保稅區、陸家嘴天際線的剪影鐫刻于隧道門戶,輔以“浪花狀”門頭演繹“科技浪潮”,鏈接城市記憶與未來圖景,體現城市溫度。
今后,立足“三江交匯上海之門”的大吳淞地區,外環隧道將與郊環隧道共同為上海北部地區構筑起更可靠的貨運通道,并進一步提升上海外環北段通行效率,串聯寶山城區、郵輪港門戶、吳淞創新城、三岔港生態門戶四大未來城市組團。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修繕工程中取得的多項標準及專利成果,填補了中國隧道修復技術的多項空白,建立起國內首套《隧道結構健康監測系統技術標準》。(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5月06日 16:15:48
- 2025年05月06日 15:06:25
- 2025年05月06日 14:25:41
- 2025年05月06日 11:12:57
- 2025年05月06日 1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