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絲編傳承人程麗:以竹為媒架起中外文化交融之橋
中新網上海3月22日電 題:竹絲編傳承人程麗:以竹為媒架起中外文化交融之橋
作者 高志苗
一根青竹可以產生何種能量?上海市普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竹絲編傳承人、上海藝助行公益促進中心創始人程麗的答案是國際交流和助殘扶弱。
來自四川的程麗自幼便與竹為友,房前屋后成片的慈竹是她兒時的記憶。1996年,程麗帶著一身技藝來到上海,在朋友的幫助下,她編出茶具、扇子等物品放在賓館寄售漸漸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2008年,竹編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時,全國能掌握竹絲編織技藝的僅十幾人,手巧的程麗是其中最年輕的一位。2018年,竹絲編入選第五批普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程麗成為該項目傳承人,她致力于竹絲畫的創作和竹絲扣瓷技藝的傳承。

2010年上海召開世界博覽會,彼時的程麗帶著竹絲編作品亮相世博會“三民館”,以此為契機,竹絲編走向更廣闊的舞臺:2014年程麗受邀赴美國國會現場演示技藝,編織的熊貓筆筒被美國政府官員收藏;2023年學員徐翠艷制作的“竹編衣”登上巴黎時裝周;2024年程麗帶領殘疾學員編織“胸有成竹、破繭成蝶”胸針,在巴黎殘奧會上成為中外嘉賓爭相收藏的紀念品……

“竹絲編不僅是手藝,更是中國人的精神符號。”受訪時程麗一邊輕撫手中的竹絲一邊說,青竹原料需經歷刮青、蒸煮、劈絲等20余道工序,100斤竹子,最終只得1兩左右竹絲。“竹絲扣瓷”以瓷器為胎,竹絲經緯相扣,結頭藏于無形,成品渾然天成。“竹子中空有節,象征虛懷若谷;破土上長,寓意堅韌不屈,這正是中華文化推崇的品格。”
為了更好地傳承竹絲編并幫助殘障人士,2010年,程麗以竹絲編技藝為載體,免費向殘障人士傳授竹絲編技藝,并創辦公益機構“藝助行”。多年來,她培訓300余名殘障學員,其中三名學員成為“全國技術能手”。
竹絲編背后傳達的善意也架起跨文化交流的橋梁,位于M50創意園的“藝助行”吸引各國友人光顧,法國法中企業協會上海代表處代表、多國駐華大使夫人等外籍人士前來體驗竹絲編,在編織體驗中感受東方美學,也被藝助行的理念打動。
“他們帶走的不只是工藝品,還有對中國助殘理念的認同。”程麗介紹,藝助行非遺助殘模式被中國殘聯指定為“全國殘疾人文化創意產業基地”,2023年被中國殘聯和中國婦聯聯合授予全國“美麗工坊”。
“手藝不是‘獨門秘技’,而是全人類的財富。”程麗打破手藝“傳內不傳外”的行規,將技藝傳授給更多需要的人。2023年,程麗帶著上海殘疾學員以“傳幫帶”模式,在云南幫助殘疾人學習竹編技藝,經過數月培訓,已有多位殘疾人實現了靈活增收。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到非遺助殘的意義,2023年,她啟動“藝起療愈”計劃,讓健康人與殘障者共編材料包,“以手藝治愈心靈,用合作消除隔閡”。
從四川到上海再到國際舞臺,程麗以竹為媒架起中外文化交融之橋。“未來我想建一座竹絲編博覽館,讓各國工匠在此交流。每一根竹絲都會說話,它們講述中華文化,也連接著人心大愛。”(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13日 18:42:33
- 2025年04月13日 18:05:21
- 2025年04月13日 15:51:36
- 2025年04月13日 15:49:34
- 2025年04月13日 13:5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