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農民田間“作詩”走紅 “新大眾文藝”潮起
中新網山東蒙陰3月28日電 題:沂蒙農民田間“作詩”走紅 “新大眾文藝”潮起
記者 趙曉 王峰
春天是“年輪循環的波紋”,瓜果是“日月輪回的星辰”,冬雪是“麥苗打滾撒的歡兒”……53歲的山東蒙陰農民呂玉霞把家鄉的四季揉進文字里“發芽生長”。
她寫下的一首首沾著露水、夾雜“土味”的詩歌,在社交媒體上“破圈”走紅,收獲粉絲超百萬,被網友親切地稱為“田間詩人”。

3月底一個響晴的午后,呂玉霞在桃樹下閑坐馬扎,古銅色的臉龐顯露歲月褶皺,和記者聊起她的“五十年”:出身農家,受父親影響熱愛文字和閱讀,但學業止步于初中,15歲后在打工和務農之間奔忙,囿于柴米油鹽、家長里短,把“詩和遠方”藏于心底。
除草耕田、喂雞種菜、挑水擔柴……呂玉霞大半生圍著生計轉圈,只跟著孩子出過幾趟遠門,詩歌成為她平淡生活中的慰藉。“農民的辛苦勞作、麥田的四季更迭、老槐樹下的光陰流轉都是我寫作的靈感來源。”呂玉霞說。

她把寫下的一行行文字形容為“似詩非詩的順口溜”,過去寫在地上、石頭上、紙上溫暖自己。2022年,在孩子的指導和鼓勵下,呂玉霞開始在網上記錄創作過程,通過這扇窗口,溫暖和感染更多人。
“這詩聽著很得勁,有一種生命力”“勞動人民的生活最質樸,也最有詩意”……在呂玉霞視頻賬號的留言區,數以萬計的網友或表揚鼓勵她,或用詩回應她,或給她提建議。網友視她為“精神治愈師”,她視網友為“免費學堂”。
呂玉霞常戴著老花鏡,一遍遍翻看評論,若看到網友留下好文章,她就摘抄到本子上學習。“我在網上遇到很多‘知音’,他們的留言給了我新啟發。”在呂玉霞看來,“詩和遠方”與瑣碎日常并不矛盾,盡管50多歲的她“卑微俯首身漸僂”,但依舊向往“鮮衣怒馬”。

呂玉霞火于網絡之時,“外賣詩人”王計兵攜詩歌新作亮相讀者分享會,“農民作家”單小花捧回“東麗杯”孫犁散文獎。近年,得益于媒介融合加速發展,文學圈涌現一批草根創作者,他們在生活中鋪開寫作稿紙,用質樸靈動、自然松弛的文字觸動大眾心弦。
“傳統的文藝創作往往具有精英和專業的屬性,而現在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文藝的生產者。”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叢新強受訪時說,草根文學創作者從生活深處走來,他們的文字像水一樣自然而然地流淌,基本上不加修飾和雕琢,生活化、接地氣且有人情味和感染力,因而能在互聯網媒介的加持下,引起廣泛共鳴。
當下,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和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更多基層民眾獲得創作的機會,“新大眾文藝”日益形成一種傾向性的潮流。“如果說經典文藝側重‘有意義’,‘新大眾文藝’則更偏向‘有意思’,看似追求不同,實則殊途同歸,都是文藝的精神特征。如果兩者結合起來,那就更理想了。”叢新強表示。
在他看來,文學創作有天賦成分,也需后天努力,去觀察生活、感知生命、提煉詩意,再加上必要的經典文本閱讀帶來的浸潤,會走得更為長遠。
前不久,呂玉霞與王計兵進行了網絡“連線”。王計兵的“生活給了我多少積雪,我就能遇到多少春天”深深觸動了她。“平凡人的文字亦有無窮力量,我雖已‘土埋半身骨’,但仍胸懷激蕩,要繼續在這人間淬煉詩意。”呂玉霞如是說。(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01日 11:08:41
- 2025年04月01日 10:53:50
- 2025年04月01日 10:51:16
- 2025年04月01日 10:45:15
- 2025年04月01日 09: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