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丨機遇新疆
四月的新疆,綠意涌動,機遇如潮。從光伏電廠到智慧棉田,從準東經濟技術開發區到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處處躍動著青春的身影。
當闖蕩東南亞多年的創業者定居烏魯木齊向中亞開拓市場、中亞青年跨越國境到烏魯木齊定居就業 、90后海歸博士來到新疆投身新能源產業、湖南姑娘扎根南疆用鏡頭記錄荒漠植綠奇跡……新疆的魅力,在于將時代敘事溶解為個體機遇的萬千可能。
真正的青春活力,總是出現在時代發展的前沿和充滿希望的地方。而新疆,正以包容開放的姿態,為心懷夢想的年輕人提供創業奮斗的廣闊舞臺,讓他們在這里找到實現人生價值的機會。
開放前沿
“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市費爾蒙公寓樓裝修工程”“哈薩克斯坦鐵米爾鐵路公司車輛會計控制系統建設”……幾乎每天,中亞采招網都會發布中亞五國采購、招標等項目的最新信息。
截至三月底,通過中亞采招網獲取信息并與中亞國家達成合作的項目,總金額已經超過百億元人民幣。作為中亞采招網的創辦者,馬浩桓曾在東南亞創業做電商多年,談及這次創業,他說,近年來新疆開放發展的步伐,釋放出前所未有的機遇潛能。
2022年,馬浩桓帶著幾個深圳的伙伴回到新疆烏魯木齊——他的家鄉。先后考察調研了烏魯木齊、喀什、霍爾果斯等地,隨后又前往中亞五個國家。國內外巨大的信息差,讓他親眼見識了新疆作為“一帶一路”核心區的無限潛力。
在建筑領域搭建中亞交流合作的互聯網平臺,是馬浩桓創業的方向,但在初期碰了不少壁。“2023年5月,中國—中亞峰會一開,政策利好傳來,合作邀約接踵而至。”馬浩桓說,個人選擇與國家戰略同頻,時代紅利自然轉化為機遇。
如今,馬浩桓在塔什干設立了辦公地點,不僅便于收集可靠信息,還會為當地政府、企業提供翻譯等服務。
新疆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也讓更多中亞年輕人來到新疆尋找發展機會。
來自吉爾吉斯斯坦的馬赫米特庫羅娃·阿依努拉·馬拉托夫娜就是其中之一,2024年10月,馬赫米特庫羅娃入職位于烏魯木齊市的新疆佳和眾鑫勞務服務有限公司,從事翻譯工作。
“現在中國和中亞的合作越來越多,而且很多都是在新疆實現的,這里有很多機會,我想在留在這里。”馬赫米特庫羅娃說。
說起和新疆的緣分,馬赫米特庫羅娃說是在一次旅游后愛上新疆的。新疆的安定與繁榮讓她念念不忘,于是萌生了來新疆工作的念頭。
2024年10月,馬赫米特庫羅娃再次來到新疆,在這里體驗到了“媽媽式服務”:工作人員幫她在線提交學歷認證,公安民警現場核驗護照信息……最讓她驚喜的是國際人才公寓——60平方米的精裝房,家電齊全,拎包入住。
“如今,光是米東區就吸引了多家中亞企業入駐。這里良好的營商環境和豐富的機會,讓每一位從業者都能安心發展。”馬赫米特庫羅娃說。
科創沃土
“不深入企業一線、生產一線,絕對發現不了真問題。”3月20日,參加了新疆工程學院與準東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聯合開展的“百名博士駐百企”活動,王剛難掩興奮,這次他不僅深入企業一線調研走訪,更與當地企業達成了合作意向。
這位來自黑龍江鶴崗的海歸博士,2022年通過人才引進加入新疆工程學院,主攻太陽能熱利用與熱儲能研究。這片熱土對科技人才的渴求,從一場持續40天的“人才攻勢”可見一斑。時任新疆工程學院能源學院院長的李文亮得知王剛有回國意向,每天一通電話,全方位推介新疆的發展機遇。“李院長的誠意讓我看到了新疆對人才的重視。”王剛回憶道。
來疆兩年多,王剛的科研事業駛入快車道。在校方支持下,王剛牽頭申報的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等3個項目全部立項,他也在2024年獲評了國家級高層次青年人才。
“剛畢業就能帶隊申請項目,迅速獲得認可,這在我原來的規劃里是不敢想的。”王剛說。依托自治區“十大產業集群”的發展東風,王剛團隊在太陽能熱儲能領域接連突破,其中一個項目已進入結題階段。
兩年多來,他先后建成高溫固體熱儲能實驗室、長時熱儲能技術研究實驗室和戶外研究基地,并組建校級科研團隊。眼下,他正著手申報自治區級研究平臺和科普平臺。“新疆給了我超越預期的成長舞臺。”王剛說。
近年來,新疆新能源發展迅猛,裝機規模和發電量均居全國前列。隨著裝機規模快速增長,電力消納問題日益突出。新疆通過“疆電外送”和儲能技術發展,有效提升了消納能力,新疆新能源全產業鏈條得到充分發展。
“即使在產業鏈下游,也蘊藏著極大的發展空間。”新疆為朋電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楊豐誠說。作為自治區高新技術企業,該公司專攻新能源售電板塊。
3人的初創團隊幾年之間已經發展到50多人,還有了正規的售電交易大廳。楊豐誠說,自治區圍繞“十大產業集群”重點領域完善產業鏈,企業只要對接新疆產業需求,就能找到發展空間。
“公司成長過程中,科技部門也會上門指導,為產業鏈上下游搭建平臺。”楊豐誠說。如今公司的電力交易決策系統,正是在充分了解上下游需求后自主研發的。
該系統可以將氣象數據、電網負荷、發電預測等18類數據源匯成智能算法,能在15分鐘內完成96個時段的電力調配,讓每度綠電找到歸宿,為電廠和用電公司提供更科學智能的供需決策。
2024年,新疆為朋電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實現交易電量4億千瓦時。當下,公司業務服務范圍已經從新疆擴展至陜西、天津、四川、甘肅等省(區、市)。
心安歸處
“行程定制師、優秀領隊、剪輯、編導……我們想要招募熱愛自由、肯干事能干事的同路人共同耕耘新疆旅游事業。”3月29日,王曉涵在朋友圈發布春招公告,為即將到來的新疆旅游旺季做準備。
在王曉涵眼中,新疆旅游業正穩步向好。2024年底,文旅產業被納入自治區“十大產業集群”,在文旅部門與行業協會的監督推動下,行業規范性顯著提升。從業者們不再單純追求流量,而是開始在服務和玩法上展開良性競爭。這種變化讓王曉涵感到欣慰——這讓出生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的王曉涵,看到了“用熱愛深耕家鄉”的前景。
3年前,王曉涵還是北京某影視公司的編導,年薪可觀,但始終覺得“漂”著。她走遍大江南北,每次回到新疆,她總會被家鄉的壯美河山深深觸動。“每一個新疆人都想讓更多人看見這片土地的美,我也一樣。”王曉涵說。
于是,王曉涵回到了新疆一頭扎進旅游行業,先是從旅游領隊做起,到現在跟朋友合伙經營自己的旅行社,其間,王曉涵結識了很多和自己一樣熱愛家鄉的伙伴。
正是這份熱愛,驅使他們在工作中不計成本、傾盡全力。從自費配備專業旅拍設備,到為游客遞水拎包,再到如今系統培訓團隊,要求所有領隊熟練掌握正確的文化講解。
“領隊不僅是向導,更是文化交流的使者。”王曉涵篤定地說。如今的她工作繁忙,因扎根故土、投身熱愛,內心卻比任何時候都更踏實。
李鑫(左二)和艾青(左一)為達里雅布依鄉的鄉親拍攝農產品宣傳片。李勝攝
近年來,隨著來到新疆的人越來越多,“新疆宣傳員”的隊伍不斷壯大。從湖南來到新疆的95后李鑫,自從扎根和田地區于田縣達里雅布依鄉成為一名基層干部后,就自愿當起了“新疆宣傳員”,她不僅親身參與到達里雅布依鄉的植樹工程中,更用鏡頭記錄下了這珍貴的過程。
紀錄片《沙漠小鎮的守護——達里雅布依植樹記》,就是李鑫和丈夫艾青聯合制作的,記錄了達里雅布依鄉群眾為了守護家園、對抗沙漠化種植梭梭樹的故事,獲得了科普中國2020年全國林業和草原科普微視頻創新創業大賽一等獎。
“很多鄉親看到我們拍的紀錄片很感動,他們從來沒在網絡上看到過自己,這也讓他們備受鼓舞,覺得自己在做一件對的事。”李鑫說。
工作之余,李鑫夫妻倆經常用鏡頭為鄉村幫忙解困。為鄉親們在沙漠種植的人參肉蓯蓉拍宣傳照、拍攝達里雅布依鄉的老物件等,通過記錄達里雅布依的變化,讓更多人看到,他們就覺得很值得。
李鑫說,在她的身邊有太多令人動容的故事:退休后仍堅持義務宣講的買吐送·卡斯木老人,自費教授書法的文化館館員,為村民排憂解難的駐村干部……
“正是這些平凡人在各自崗位上日復一日的堅守與付出,讓新疆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而她自己,也始終懷揣著同樣的信念——“我要用自己的雙手,讓這片土地變得更加美好,這就是我的價值。”
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郭宏磊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5月04日 09:06:19
- 2025年05月03日 19:45:22
- 2025年05月03日 17:54:09
- 2025年05月03日 16:02:25
- 2025年05月03日 15: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