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梁素海春日筑巢記
中新網巴彥淖爾4月10日電 題:烏梁素海春日筑巢記
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
晨光熹微,烏梁素海的蘆葦蕩還浸潤在淡青色的薄霧里。幾聲清越的鳴叫倏然穿透靜謐,但見幾只疣鼻天鵝銜著蘆葦莖稈掠過波光粼粼的水面而來——這場持續(xù)億萬年的生命儀式,正在北疆濕地拉開帷幕。

作為黃河流域最大的草原湖泊,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的烏梁素海,不僅是地球同緯度最大的濕地,更是200余種候鳥遷徙路上的“五星級產房”。眼下,超過30對疣鼻天鵝在此開啟“婚房”建設工程,創(chuàng)下近年筑巢數量新高。
在烏梁素海濕地保護區(qū)的淺水區(qū),隨處可見成對疣鼻天鵝相互配合為愛筑巢的美好畫面。只見雄鳥來來回回潛入水中,用鋸齒狀的喙精準地切斷蘆葦基部,隨后仰頭將莖稈橫叼而起送到雌鳥身邊。這時,雌鳥像一位嫻熟的編織工,將這些建筑材料順時針方向層層盤繞,不時用脖頸按壓夯實。

“每對‘夫妻’日均往返采葦超百次,要完成約直徑1.2米、高80厘米的巢穴。”烏梁素海海區(qū)管理大隊大隊長劉文斌舉著望遠鏡記錄:巢體底部浸水防傾覆,頂部高出水面20厘米避天敵,既能防浪,又防天敵,堪稱水陸兩用智慧居所。
隨著太陽升高,整個湖區(qū)的筑巢盛況盡收眼底:海鷗逐水草叢邊緣安家,鳳頭則偏愛開闊水域搭建浮巢。最熱鬧的當屬天鵝“社區(qū)”,相鄰鳥巢間距最近不足5米,卻鮮見爭斗。

“10多年前,這里全年僅見零星鳥巢,如今目測就有30多個,后續(xù)還會增加,而且種類也越來越多,大概有200多種。”護鳥員馬海明在這里觀測鳥類已經有11年,他發(fā)現年輕天鵝常駐足觀摩“前輩”施工,然后才動工。“這種技藝傳承,讓筑巢效率逐年提升。”
午后的湖面,巡護艇劃出輕柔的浪線。劉文斌突然示意放慢速度:“東北方300米巢區(qū)已進入孵化期。”透過高清攝像機可見,他們發(fā)現4枚天鵝蛋正安穩(wěn)臥在巢心。
為守護這些脆弱的新生命,管理大隊增加巡護頻次,合理引導觀鳥、拍鳥的人員,減少人為及無人機追鳥等的干擾。“人類以敬畏守護自然,自然便回饋以生生不息。”劉文斌說。
夕陽西下,晚風拂過蘆葦沙沙作響。再過半月,那些精心構筑的巢穴里,將迎來新生命的破殼聲。而此刻,每一根被銜起的蘆葦,都在編織著關于生命延續(xù)的美麗故事。或許,這就是烏梁素海年復一年吸引候鳥歸來的真正魅力——這里不僅有豐美的水草,更有一方讓生命安心孕育的凈土。(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5月02日 11:04:09
- 2025年05月02日 10:26:40
- 2025年05月02日 09:57:22
- 2025年05月02日 09:29:47
- 2025年05月02日 08:5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