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東安科技助力春耕備耕 新農人玩出“新花樣”
中新網永州4月11日電(唐濤華 唐宇)在湖南永州市東安縣,工廠化育秧、機械化插秧等現代農作方式為春耕生產注入強勁動力。
走進蘆洪市鎮應水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智能化集中育秧基地,棚內的早稻秧苗長勢喜人。育秧大棚控制室里,合作社負責人唐建海輕點手機上的智慧農業管理平臺,實時查看大棚的溫度、濕度、光照強度等信息。

“我們采用‘物聯網+溫控’技術,將育秧周期縮短至15天,較傳統露天育秧節省7天至10天,且秧苗成活率從85%提升至98%。”唐建海介紹。
該合作社還創新育秧盤結構,通過精準控溫控濕,使秧苗根系自然盤結成毯,有效延長了秧苗適宜機插時間,機插漏秧率從15%降至3%以下,比傳統方法增產5%至10%,種植戶每畝多增加收入150元左右。
在橫塘鎮興隆居委會的高標準農田里,農機手周金華操控著高速插秧機作業。一株株嫩綠的秧苗從插秧機苗盤上依次滑落,均勻插入水田中。約10分鐘,一畝田就栽插完成。
周金華通過土地流轉耕種1500畝稻田,還為周邊群眾提供代育秧、代插秧、代收割服務,托管稻田面積1000余畝。
在橫塘鎮大栗山村,種糧大戶周宇康手持遙控器,操控載滿肥料的無人機開展肥料噴灑作業。“現在施肥越來越輕松,以前一畝地需要1個小時,如今用植保無人機僅需幾分鐘。”周宇康說。
周宇康是一位“90后”新農人。今年,他與其他村民合作種植了400畝糧田,投資50余萬元購置了插秧機、拖拉機、烘干機及無人機,還引入物聯網傳感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實現了水稻生長、病蟲害防控的精準監測和管理。
東安縣是全國糧食生產大縣和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近年來持續推進農業產業化、數字化、智能化提升,依托“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智慧農業,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今年,該縣種植早稻面積26.5萬畝,水稻綜合機械化率達87%,預計在4月底可全面完成早稻移栽工作。
為全力保障春耕生產,東安縣農業農村局組織農技專家深入田間地頭,開展“一對一”技術指導,為農戶們答疑解惑,同時積極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加大項目建設扶持力度,為春耕生產保駕護航。(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5月10日 15:11:56
- 2025年05月10日 14:32:53
- 2025年05月10日 14:20:45
- 2025年05月10日 14:06:42
- 2025年05月10日 13:37:22